■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吴军华
■ 吕田田
“做木雕,就是让我用自己的双手,把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画面刻在木头上。定格我所热爱的一切,是一件幸福的事。”对郑暖冬而言,成为一名木雕师,不仅仅是从事一份她所热爱的职业,更像是一份感情的寄托。
出生传统工艺世家
与木雕结下不解缘
郑暖冬是福建腾晖工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晖工艺”)的总经理。1990年12月,她出生在福建莆田的一个传统工艺世家,让她与木雕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父亲郑春辉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木雕创作。“看父亲雕刻的样子很帅气,我也就跟着捡起一块木头,拿上雕刻刀,在父亲旁边照猫画虎,刻点小东西。”耳濡目染之下,郑暖冬从小对木雕产生了兴趣。
莆田木雕被誉为“仙作”,是福建省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莆田自古有“中国木雕之城”之称,更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时至今日,莆田木雕已远销亚欧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时候,看爸爸常常深夜还在画图,拿着木头在那研究,非常痴迷。”父亲对木头的着迷,让郑暖冬对木雕产生了更多的好奇。一块木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魔力?捡起木头,拿起刻刀,她从十三四岁起就开始在父亲身边依样画葫芦,常常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初学雕刻时,父亲常常让她每天雕刻重复的题材,过程十分枯燥。“看到小伙伴们都在外面玩耍时,我却要待在家练习雕刻,心里就十分不平衡。”她说:“每当我坐不住的时候,父亲就会告诉我,如果想做成一件事,一定要先学会吃苦,要耐得住寂寞。”
初学雕刻,除了每天要面对枯燥无趣的反复雕刻外,郑暖冬一个用力失误,雕刻刀就会在她手上划出伤口。时至今日,她的手上依然有几道清晰可见的伤口。“小时候经常被刀划到,刚开始会哇哇大哭,后来就不哭了,因为习惯了;其实更难受的是木屑飞进眼睛里,有时候一天要拿纸巾擦十几次眼睛。”尽管困难重重,她却从没想过要放弃。在她看来,学习木雕最重要的就是心要静、能坚持。
融合传统与西方文化
让莆田木雕走向国际
“虽然是以雕刻为主,但是不能只停留在指尖的功夫上,还要不断汲取音乐、绘画、诗歌等方面的智慧。”
大学期间,郑暖冬就读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是泥塑专业的学生。“木雕是‘做减法’,而泥塑是‘做加法’,泥塑相对而言比较好控制。”谈及当初对专业的选择,她表示,学习泥塑一方面是为了了解西方文化,希望让自己在木雕的创作过程中,可以结合中西方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不仅做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更能在传承中寻求创新。
在一件以刻画苏轼为主题的木雕作品《也无风雨也无晴》中,为了体现诗人豁达的心胸,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泰然处之,安之若素的态度,郑暖冬就在雕刻技法上面将西方美学中的人体比例与传统的手法进行结合,让作品形态轮廓看起来更加灵动和洒脱。
为了加深人们对木雕的了解,扩大市场影响力,在郑暖冬的谋划下,腾晖工艺开办了春晖木雕艺术馆,主要以父亲的作品做公益性展览,以此吸引更多人参观了解。此外,她还积极拓展业务范围,生产木制首饰、香道等衍生产品,以此扩大消费者群体。
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木雕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处境。郑暖冬不无担忧地说:“目前,要招专业能力强的木雕师是件不太容易的事,为此我们开设了公益性的校企合作办学点,与福建省艺术学院合作开设木雕班,对学生不收费,只为让更多人学习木雕,了解木雕。”
幸运的是,“一带一路”为莆田木雕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作为公司的总经理,郑暖冬表示,借助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公司承接了更多海内外的酒店、别墅、公司场地的大型雕塑订单以及木制首饰、香道等衍生产品。这拓宽了企业发展的可能性,让莆田木雕有更多机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交流。目前,腾晖工艺的产品已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的新加坡。
一句诗、一朵花、一匹马……生活中的种种美好事物,都能让郑暖冬产生将之刻在木头上的冲动。2010年,郑暖冬收获人生中第一个大奖——中国工艺美术银奖。近年来,她的作品《山泉》《故乡》《归园田居》等皆受到了业界广泛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