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5月4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界报道 这位村妇联主席需要大家的帮助 山东全面推行农村住院分娩补助制度 加强各部门联动提早介入“高危家庭” 武汉首届女性创业大赛启动 用情调解成为群众“亲闺女” 江苏召开城乡妇女岗位建功表彰大会 辽宁集中开展婚姻家庭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江西瑞金百对新人举办别样客家婚礼 贵州南明建起村口“爱心书屋” 华人女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焦作法院女执行员刘瑾

用情调解成为群众“亲闺女”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苏建军

春风飘荡,山花烂漫,在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庙前村的后山坡上,80多岁的老大娘赵喜梅紧紧搂住刘瑾,一直喊她“亲闺女”。日前,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看到了这一感人的场景。

今年46岁的刘瑾,是马村区法院执行局唯一的女执行员,她懂得手中这一纸判决书的分量。当事人评价,笑容是刘瑾与群众拉近关系的催化剂,她调解的案件没有谁不服的。

刘瑾常说,我看到老人茫然无助的眼神,听到妇女悲伤揪心的哭喊,感受到孩子害怕忧伤的内心,对此感同身受,不由得想帮助他们。我不是超人,我不能给他们急需的所有,但是我可以给他们一张亲切的笑脸,一句贴心的问候,一份耐心的倾听。

执着耐心 让一纸判决生效

刘瑾1995年调入法院,她发现,很多男执行员工作难进行,如果自己去,女当事人很容易放下戒备心。后来,刘瑾由内勤转为执行员,过渡期间,她研读法律书籍,在工作中摸索技巧,很快成为业务能手。

去年,马村区一单位两个同事争吵打架,一方额头擦破了皮,双方矛盾日积月累,不可调和。经过调查调解,刘瑾在双方之间两头跑,打了无数次电话,当面调解七八次,终于让一方低头说了“对不起”。

“很多事都这样,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就看当事人怎么想。”刘瑾说。

刘瑾知道,绝大多数执行案件发生在熟人或亲人之间,执行起来最重要的是找准双方的矛盾焦点,用真情化解矛盾。

马村区法院的大部分当事人在农村或山里,对于当事人的求助,刘瑾都尽力去做。在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庙前村,84岁的赵喜梅一直喊刘瑾“亲闺女”。为啥?原来,2008年,因赡养问题,赵喜梅和老伴起诉儿子,请求法院判儿子每月给自己60元生活费。判决了,但儿子不和老两口照面,也不给生活费。经刘瑾调解,赵喜梅的儿子虽然同意了,但条件是不和父母照面。刘瑾无奈,只能由她把生活费转交给赵喜梅老两口,半年一次。

从法院到庙前村,来回驱车要一个小时。2008年至今,刘瑾每年两次到山里给老人送赡养费,每次不是给老人带去奶粉,就是捎点水果。赵喜梅老人每次见了刘瑾都喊她“亲闺女”,夸她比自己的孩子还孝顺。

真情调解 化解群众的矛盾

一起交通肇事赔偿案,刘瑾对双方多次晓以大义,最终双方都积极配合,两年内分多次还款,了结案件,在刘瑾多次劝说下,双方还成了朋友。

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被执行人玩失踪,申请人艰难度日,刘瑾拿出自己的工资1500元资助申请人,劝阻了一起上访事件。

一起离婚析产案,刘瑾在强制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情绪激动晕了过去,她陪护整整一天,为其寻医找药。被执行人最终同意了执行方案,这起老大难案件圆满解决。

一起本应委托给外地法院执行的涉及保险公司的案件,刘瑾开诚布公地向保险公司明法析理,用半天时间解决了该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刘瑾对老人、妇女、儿童等群体天生有种悲悯情怀,总是想方设法为这些当事人解困。2011年初春,一位农村老太太慕名而来,要求口头立案解决自己的赡养问题。刘瑾给她打来饭菜,吃完饭还开车送老太太回家,并对老人的儿媳批评教育,使儿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答应好好对待老人。

刘瑾曾在焦作的农村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她理解群众在家庭陷入困境时的那种紧张和惶恐。于是,她决心用实际行动给这些当事人带去法律的温情。她总是以热情耐心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话语接待每一位群众,积极想办法为来访群众排忧解难,专业礼貌地为他们答疑解惑。慢慢地,很多来执行局办事的群众都指名要求刘瑾来接待答复。她们说,这闺女说话好听,也在理,还不嫌弃我们,是个好人!

无悔付出 把当事人当亲人

刘瑾的老家在上海,那里至今还生活着她很多骨肉至亲。2004年,刘瑾的姨娘从上海来和刘瑾商量,让刘瑾脱下法院的制服去上海生活。

刘瑾犹豫过,权衡过,后来是父亲的一番话提醒了她。父亲说,上海是个大城市,去那里会麻烦很多人;马村是个小地方,你却可以帮助很多人。在反复品味了父亲这句话的深意后,她最终决定留在马村,留在能帮很多人的岗位上。

近20年的法院工作经历告诉刘瑾,把对人民群众的爱融入司法工作中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破解一道又一道执行工作难题的经验之谈。如果我们真能牵挂群众的疾苦,解决他们的困难,群众就会真的把我们当作亲人。公平正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用心可以掂出分量的。

20年来,刘瑾从青涩的书记员转变为稔熟的执行员,她岗位不大,收入不高,可论人生价值,她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差。10年来,她参与执结案件200余件,均圆满结案,无一上访。因工作突出,刘瑾四次被评为全市执行工作先进个人,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