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涵涵
据媒体报道,近日一款名为“水滴直播”的网络平台中出现全国多地学校的课堂直播画面,引起舆论热议。参与视频直播的学校涉及多个省份,从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均在其中,直播场景多为教室,也有学生宿舍。家长对此态度不一,有人认为这能让他们“见证孩子的点滴”,也有家长担心出现安全隐患;有学生则坚决反对,就算是为了监督学生,结果向公众直播,也太不顾忌学生隐私了。
课堂直播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鲜事物,人们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同,自然持有不同的看法,关键是要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直播活动有了全新的拓展和延伸,从草根的聊天、表演到明星与粉丝互动,从纯粹的娱乐到高大上的会议,直播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方兴未艾。课堂直播无疑是契合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具备“课堂开放”和“缩短时空”的优势,既让家长能从直播中看到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见证孩子的成长,也促进了教师、学校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及对口帮扶工作,不必像往日那样东奔西跑,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推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让普通人能够看到好教师如何授课,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还能为解决课堂纠纷、家校矛盾提供佐证,总之在线课堂具有逐步推进信息化教育产业下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当然,课堂直播的缺陷也不容忽视: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开通直播都是应家长和老师的要求,而忽略征求学生的意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与不安,而将老师、学生置于监控之下,涉嫌侵犯隐私。如同观众吐槽真人秀重点在于“秀”一样,很多学生可能会产生被监视、被窥视的感觉,或为了掩饰自己而进行“自我表演”,而戴着面具的生活压抑个性,长久以往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更可怕的是,不法分子也可以通过课堂视频看清学生的肖像、影像,掌握其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乃至其他信息,使得孩子犹如透明人,为学生安全埋下隐患。
由此可见,课堂直播似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则多方共赢,利用得不好则可能得不偿失。教室应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属于特定环境下的生活和活动空间,而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学生概莫能外,隐私权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而在课堂直播的初始阶段,我们往往看重了快捷、便利的优点,而忽略了这一缺点。
课堂直播上线,监管不能掉线。网络平台出现全国多地学校的课堂直播画面,相关监管部门理应重视,及时出台相应法规予以规范,例如学校及个人开通直播需要何种手续,建立健全直播平台的责任与规则,什么情况下可以网络直播校园情况,什么人可以观看等等。相关视频的采集、上传及保存的途径、尺度及责任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法律界限,让校园里的活动都围绕着教书育人、遵法循德的中心展开,唯此方能厘清各方的法律责任,在保护师生权益和发展信息化教育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而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想播哪里就播哪里”,成为侵犯隐私、危害公共安全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