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评论员 莫兰
“全面两孩”政策落地,一些家庭却不敢多生了。面对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危机,2017年全国两会上已有近十位代表委员建言,用补贴“奶粉钱”、住房政策优惠倾斜、提供额外医疗保险待遇、减税等方式鼓励家庭生育二孩。
代表委员们的建言初衷良善,期盼殷殷。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月1日“全面两孩”政策落地以来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2015年增加131万人。有人口专家认为,政策效应低于预期,比预估低了近100万人。全国妇联去年12月发布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报告显示,逾半数一孩家庭无意生二孩。而较之2015年,广西、甘肃等部分省、自治区2016年的出生率下降;陕西近六成家庭不愿生育二孩;湖南68%的15岁~50岁育龄妇女没有生育二孩意愿。低生育率会导致未富先少、未富先老和出生性别比长期居高不下等人口结构性矛盾,危及人口可持续发展,深刻影响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削弱经济发展动力,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孩生育意愿不高,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意志体现,而是一孩家庭经过多方考量权衡的结果。养育二孩“贵”“烦”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调查发现,教育、医疗、卫生、生活环境等这四项公共服务资源状况,是影响生育二孩决策的重要因素。其中,逾七成城市地区父母认为:母亲的精力、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孩子上幼儿园以前是否有人帮助照料也是育龄家庭首要考虑的问题。
面对多重原因叠加合力导致的低生育意愿,仅解决其中任何一个或数个后顾之忧是远远不够的,唯有补齐所有短板,才能促使生育二孩意愿稳步上升并成为现实选择,让更多一孩家庭敢生、愿生、能生。要补齐短板,仅仅调整生育政策不够,仅补贴“奶粉钱”也不够,二孩家庭更需要的是全方位的系统支持。除了“符合政策生育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的配套政策外,还应完善相关公共服务政策,调整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布局,加大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发展普惠型托育服务事业,完善0~3岁照料体系;建立完善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等。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女性作为生育行为的主要承担者,需要为之付出的代价远比男性要多得多,包括因生育而导致的就业歧视,工作与家庭平衡等问题。延长女性生育假是把双刃剑,会给原本不容乐观的女性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同时,由于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女性依然是承担家务劳动的主体,压力沉重。一次研究发现,经济成本固然是首要考量因素,但对女性而言,生育二孩导致家务劳动的增加才是影响生育意愿的最现实困境。生育的负担不应该由女性及其家庭独自承担,女性面临的种种困境亟须出台系统性支持措施并综合施策来积极应对。只有当女性在事业和家庭领域可以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性别鸿沟得以消弭,后顾之忧不再,她们的生育意愿才会上升,生育低潮之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