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不仅需要社会环境营造气氛,小家庭也要营造出氛围,两者相得益彰,这也正是《大学》中的‘齐家治国。’”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张鲁豫
近日,北方的初春被骄阳盛宠着,大街上很多人都脱下冬日厚重的棉袄换上了轻薄的春装,对于这一现象,广东何有中金针针灸研究所所长何有中不无遗憾地说:“‘春捂秋冻’凝结着几千年来古人的智慧,可惜现代很多人都不知道了。”春天乍暖还寒,暖的仅是空气温度,但地温还是寒的,过早地脱下冬装很容易造成各种呼吸道疾病,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关于节气、节令的智慧。何有中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传统文化的智慧在于人与自然的合一,节气的意义远远不止于生长收藏,祖辈们没有时间观念,但他们不仅随四季的歌喉作息,分辨得出一年中72个以上的物候迁移,并根据物候变化总结出一套相应的饮食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彼此交融,节气并不仅仅是四季的更替、物候的变迁,更成就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国学家、中国民俗学会北京分会常务理事张卫东介绍,“春节”便是因立春而衍生的节日,古时全名为“立春节”的“岁节”变迁为“年节”尚不足百年,但如今大家已然忘却了节日的真正含义。
刚刚过去的春节,北京昌平辛庄村的于女士一家早在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忙碌起来,按照规矩有序地祭灶、扫房、炖肉、发面、守岁、拜见长辈……辛庄村聚集了很大一部分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可即便如此,过真正传统年的人也寥寥无几,就连于女士本人也坦言,如果不是近两年系统地学习国学,她不知道“守岁”之意是为了延长父母寿命,更不知道踩“碎”芝麻秆上粘的金黄纸制作的元宝是取芝麻开花节节高,有祝家道兴旺之意。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深锁书斋的文化,但需要人们将它们在活态中传承。目前,各省市地县建了很多博物馆,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胜枚举,但记者自8年前至今采风各地非遗时发现,较少有人意识到它们曾融入国人生活的点滴。张卫东说:“民俗文化不能以碎片的方式融入生活,仅靠一两次活动或一个个形式上的调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文化内涵和本质的普及,这样才能使得传统文化与生活深度融合。”
每周五下午善因华道的首席插花师孙可都会前往北京东风国际花卉市场挑选鲜花,以供第二天的花道学习使用,大约五六年前,一股中式插花潮初现京城,吸引了一众憧憬古代文人生活的现代人。著名斫琴家吴振宇对民俗文化与文人文化有着比较独到的见解,“如果说民俗文化是大众的,外放、,热闹,体现的是集体精神,那么文人文化则仅仅关乎自己,向内、清雅,是自我精神、自我情趣的构成。”
2月3日,北京万科城市花园的赵平家中高朋满座,对来者而言,吃什么不重要,吸引他们的是酒席文化和酒令。如以往的宴席一样,在向祖辈祭祀之后将神余摆上桌,宾主之间行“献、酢、酬”之礼、三首词曲后宴会正式开始。对于这群憧憬古人生活的人来说,风雅是吃饭必须具备的气质,几个回合以丁酉年“立春节”“春”字限令的“飞花令”暖场后,“字体偷梁换柱令”“字体四柱册令”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投壶”“抛打令”将酒宴带向高潮……“行酒令既可延长时间、进行合欢、更可将诗、书、画、游戏集一炉,涵纳百川、斗智斗勇,将莫大的欢乐融入公平的竞争精神中,为中国独有的文化”。
但对酒令文化颇有研究的李晓光不无遗憾地说:“当今社会酒令仍可见酒席之上,但几乎无‘文人气儿’,成为纯粹娱乐的游戏了。”对此张卫东认为,文人游戏是以儒家文化做根基的,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要有“道”“德”“仁”打底才能游刃有余,而“艺”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张卫东说,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不仅需要社会环境营造气氛,小家庭也要营造出氛围,两者相得益彰,这也正是《大学》中的“齐家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