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2月20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婚恋周刊 关注 解读中国式“逼婚” 逼婚与反逼婚:“战争”并非解决方案 我是如何从“逼婚”中走过来的?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逼婚与反逼婚:“战争”并非解决方案

逼婚与反逼婚的讨论之所以集中在春节爆发,是因为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阖家团聚节日,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家庭观念的传统节日,因此,长辈们传统的家庭观念与年轻人彰显个性的独立思想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激烈碰撞和冲突。

■ 李露露

近几年来,“每逢佳节被逼婚”成为各大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热议的话题。2016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这一现象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农历新年假期愈演愈烈,以至于出现了“租男友”市场的火爆,成为中国婚恋市场的奇观。

春节前半个月,众多微信公众号就已经如同约好似的,“春节自救指南”“春节反逼婚高招”“怎样平安度过被逼婚的春节”等题目层出不穷,微博更是被“逼婚与反逼婚”“被相亲”等话题占领了。在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全民吐槽之下,全国的单身年轻人仿佛已经形成反逼婚的同盟战线,全国的父母长辈也仿佛成了“战斗”的统一对象。

年轻人厌烦自己的生活被无端拷问,父母则焦虑子女不按照传统的生活哲学处世,双方的冲突不仅仅是婚姻观的冲突,更是反映了两代人对于个人生活安排自主权和对人情社会道德规范鲜明的态度差异。

逼婚与反逼婚的讨论之所以集中在春节爆发,是由于中国当代年轻人工作迁徙带来的人口流动规律,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毕业之后选择留在大都市奋斗,只在长假期间返回家乡过节。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阖家团聚节日,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家庭观念的传统节日,因此,长辈们传统的家庭观念与年轻人彰显个性的独立思想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激烈碰撞和冲突,引发了逼婚与反逼婚的全民大讨论。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和舆论讨论,逼婚与反逼婚显然已经成为一场特殊的“战争”。

在这一极具当代中国社会特色的现象背后,反映了中国人在处世哲学上显著的代际观念冲突。中国社会的传统思想里,家庭是社会组织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单位,与西方社会尊崇“个人本位”、凸显个人独立性不同,中国人看重家庭,“成家立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俗语无不显示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道德规范中,单身甚至一度被视为威胁社会安定的因素,早在二十多年前的电视节目《我爱我家》中,就将“留守男士和女士,单身贵族生活圈”称为危害社会安定的一大“罪状”。

生活在家乡的父母长辈,每天接触的人情社会关系圈不允许他们对这些传统观念充耳不闻,逼婚、催婚,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儿女未来幸福生活的牵挂,另一方面何尝不是来自人情社会舆论的压力呢?

而在外奋斗的年轻人,大多拥有高学历,推崇个性独立、婚姻自主,向往自由与爱情,对于择偶标准也有自己的衡量,不接受自己的生活由家庭操纵和干涉,因此,面对家乡父老似乎已经越界到窥探个人隐私的催婚、逼婚,则表现出毫不隐藏的反感。逼婚作为父母长辈以爱之名对子女生活的干涉和试图将传统的生活哲学强加给子女的举动,招致了年轻人普遍的反感和抱怨,一时之间,代际之间的隔阂和矛盾被彰显得淋漓尽致。

其实,逼婚与反逼婚体现的代际隔阂并不是当今社会的新鲜产物,婚姻观上的代际冲突在中国社会从未消失,且一直是社会热点议题。社会变革年代,代际之间的婚姻观冲突既反映了社会思潮的进步,也促进了年轻人的独立自主,例如,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年轻人对自主婚姻的追求和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对,就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系列的文学形象也反映了当时这一剧烈的社会冲突。当今社会,媒介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让年轻人有了畅快表达的平台,信息的无阻碍流通让舆论快速发酵、话题迅速爆发,与此同时,不善于使用互联网的父母长辈则被我们隔离出自己的生活,隔阂愈来愈深。婚恋这一携带着浪漫含义的话题,由于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和沟通错位,就出现了年轻人在网上抱怨连天、长辈们在线下继续苦口婆心的局面,没有人打破这一隔阂,因此,冲突愈演愈烈,甚至将春节这一充满美好意义的节日赋予了新的代名词:反逼婚之战。

可是,满屏的“反逼婚战争宣言”真的对于打破代际隔阂、寻求相互理解有用吗?不可否认,很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在大城市打拼往往带有逃离熟人社区、人情社会的意味,对于自由的追求让他们反感父辈遵循的“陈规陋俗”,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年轻人却是一边逃离家乡,一边渴望亲情,甚至于精神上和物质上都依赖于原生家庭的支持,这直接导致了“反逼婚”并不是实际意义的反抗,而是在网络平台的宣泄和寻找同盟,或者将矛头指向那些过年时盘问他们的“七大姑八大姨”。逼婚与反逼婚的双方各成阵营,却没有真正地实现有效沟通。

去年出现的中国首例“反逼婚”广告,那一句“亲爱的爸爸妈妈别担心,世界那么大,人生有很多种,单身也可以很幸福”,是一批年轻人沉静下来之后试图与父母沟通的尝试,却也没有下文;而这个春节继续在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发酵的讨论,也尽是“反逼婚妙招”“如何呛声七大姑八大姨”的话题,甚至成为一种带有无奈和调侃意味的网络文化,而鲜见关于如何与长辈沟通、有效解决代际隔阂的内容。多元价值观和年轻人独立自主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前进趋势,但一味地抱怨而非有效沟通也不是反逼婚的方法,年轻人与其继续在网上吐槽自己守旧的父母,下一个春节继续这一“战斗”,不如耐心向他们解释自己生活的乐趣、向往的未来,科技和知识既然能点亮自己的思想,总有一天也能点亮父母的生活。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项目研究助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