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文胜
31个城市维持“红警”、21个城市“橙警”、8个城市“黄警”……
从去年年底开始,全国多地即“为霾所困”。当穿越雾霾的高铁都成了“茶叶蛋”色,当“别人是花我是绿萝”的调侃充斥网络,当人们发出疑问,“何时才能一直呼吸洁净的空气?”当今冬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雾霾天气过程被冠以“跨年霾”的名头……这一切似乎都在不断提示着我们,又一场重霾攻坚战已经拉响了警报。
当全国多地紧急启动空气重污染应急响应措施,数万执法人员在行动的同时,一场信息沟通战也在悄然打响。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多元时代,每一次热点事件发生的同时,也是信息“激战犹酣”的时刻。这一次也不例外。
伴随新一轮重污染天气强势登场,众多“爆款”文章在朋友圈流传。如,《汽车尾气能降雾霾》《中科院教授:“煤改气”加重北京雾霾》《雾霾真相——进口高硫石油焦》……这些文章或以视频的“眼见为实”来征服受众,或以翔实的数据来“论证”“解释”污染源是什么,因其以“专业科普的面目”出现,一时间在社交圈急速传播开来,引得各路资深专家、主流媒体纷纷辟谣。而多部委24小时内密集召开发布会,回应重污染问题,则将这场信息战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1月6日晚,环境保护部举行媒体座谈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回应了公众关心的疑问——这个冬天的污染为什么这么严重?现行的污染治理措施管不管用?一些城市长时间“爆表”,应急预案是不是科学?陈吉宁表示,“大气十条”实施4年来,大气治理的方向是对的,措施是管用的,但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冬季空气污染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什么改善”;还说,作为环保部长,看到雾霾天,也感到内疚和自责。
1月7日下午,中央气象台就近期雾霾天气气象成因召开媒体通气会。
1月7日下午,卫计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雾霾对健康的影响,以及防护常识。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透露,下一步将针对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规范口罩、空气净化器等防雾霾产品的标准、标识,指导市场消费;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介绍了口罩、空气净化器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市场上选择空气净化器;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了润肺、清肺饮食。
1月7日下午,北京市代市长蔡奇与媒体、企业、市民代表交流。蔡奇表示,近几年,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PM2.5平均浓度在下降,我们完成的任务和大家的感受是有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冬季供暖季治霾难度大。北京治理大气还存在冬季污染治理难度大,对空气重污染预测预警的准确性还不够,对难啃的“硬骨头”攻坚力度不够大等问题。应对大气污染,北京今年将在农村“煤改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地压减电力行业的本地排放、完成剩余的4000蒸吨工业和供暖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高排放机动车治理等十个方面发力。针对有网友在网络上吐槽治霾效果,蔡奇也表示“完全理解,感同身受”,还称“对持续雾霾对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深感不安”。
一位部长,一位代市长,不约而同用“自责”“不安”表达了自己在重霾压境时的心理感受,仿佛邻家大哥,拉近了与你我的距离,一时间引爆了舆情的热点。当晚,不少人为陈吉宁主持的媒体见面会点赞、将他有关雾霾防治的全面科普转发自己的朋友圈。
尽管相关部门以“重霾面前信息透明不能缺席”的姿态,用坦诚的态度、权威的数据、专业的表达面向公众释疑解惑,但是,期冀职能部门的发声一夜之间消除重污染带给人们的恐慌,当然是不现实的。然而,对民意诉求的正视、对既有问题的直面,背后表达的是今天的政府在敏感问题上工作的透明,流露的是官员敢于担责的信心,激起的是民众对阳光政府的首肯,这些都终将汇成重霾之下解决难题的一股正能量。
威望始于坦诚,信任源于公开。当环保部长承认冬季重污染改善小,当北京代市长誓言“我们要保持工作定力。再难,也要坚定不移铁腕治霾”,不要吝惜,给他们一个点赞;当洛杉矶、德国等多地、多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大气治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偏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高能耗、高废弃的生活方式依然是我们在一段时间内要面对的国情,作为置身其中的一份子,我们明白,蓝天白云的驻留,最终取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努力动了多少真格、取得了多少货真价实的胜利成果;当现代生活方式给我们提供舒适和便利的同时,大量能耗和污染的排放,都可能构成今天重霾的一部分……
作为生活在穹隆之下的普通一员,我们心手相连,就能让“负重前行”的环境质量改善少一点负担,多一份清新。让我们众志成城,打一场治霾持久战,让蓝天白云不再是大众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