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1月1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 中国科技界期待更多“花木兰” 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 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更多女性登顶科研高峰还需制度保障 最高检发布环保公益诉讼指导性案例 遏制“滴血验子”现象更要斩断重男轻女观念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更多女性登顶科研高峰还需制度保障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评论员 莫兰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于9日揭晓,屠呦呦研究员与赵忠贤院士同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该奖项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7位科学家获奖,授予女性科学家尚属17年来首次。这一破冰之举令人振奋。

摘取了诺奖桂冠,又捧起了国家级科技最高奖,屠呦呦可谓是为广大女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杰出的典范。2000多万女科技工作者是当前中国科技大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占到科技人才资源总数的40%,居世界前列。她们默默流淌的汗水浇铸起科学大厦的基石,睿智严谨的头脑攻克一道道难关,坚毅有力的双手推动着人类进步的轮毂。这一奖项首次授予女性,是对辛勤耕耘的女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丰硕成果的充分肯定,必将极大地激励她们攻坚克难的热情和激情,对于提高女性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推动中国女性投身科研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勇攀科学高峰的女性并不在少数,然而,最终能登顶的并不多。中国科协数据显示,2013年两院院士中只有5%的女性;长江学者中,女性的比例为3.9%;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女性占8.4%。2015年一份《国内学术机构性别问题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统计到的逾1000名教授中,女性仅占两成。多项研究指出,女性科研工作者出现了“高位缺席”现象——越往金字塔的顶端,女性越少。无怪乎坚信“科学家的世界对性别没有偏见”的女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颜宁也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女科学家去哪儿了?”

不论是居里夫人的时代,还是当代,女性想在科研领域取得成功,相对于男性,要面临着更多考验。读书时要排除“女生不适合读理科”的杂音,毕业后须抗争“女性天生不适合搞科研”的观念,待到事业处于上升期又得面临生育问题,继而需要考虑兼顾事业与家庭。科研领域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多,对专业技术能力和事业发展连贯性要求更强,许多有天赋有实力的女性不得不脱离了科研世界。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改变始终在发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10 年评审工作中首次提出“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的政策。自2011年起,将青年科学基金中女性申请年龄上限放宽到40岁,比男性的上限多了5岁。2012年设立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将女性申请年龄上限设定为40岁,较男性增加了两岁。而这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又首次授予了女性,更令人倍感鼓舞。

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女性“高位缺席”的问题,关键还是要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二元对立式性别价值体系,为女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社会理解和更多的制度保障,出台更多促进其发展的专门政策,推行更多资助计划,消弭科研领域的“性别差异”,才能让更多女性登顶科研高峰,让更多的屠呦呦涌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