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心事当拿云”
□ 冉学鸿
李贺是杜甫远亲,两人都与李唐皇室多少有些牵联,传统社会,这点血脉的优势是很鼓舞人的,所以从李贺父亲李晋肃开始就满腔抱负,不幸的是没闯出什么名堂,只能把目光投向儿子。
当儿子李贺很争气,十几岁一首《雁门太守行》就令韩愈折服,引为奇才。韩并不知这少年生来瘦弱,身体很差,对诗文下了多大的势,他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其母更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即便这样,李贺在仕途也沒取得什么成就,功名无成,疾病缠身,“少年心事当拿云”大概正是标注李贺哀愤孤激又不甘沉沦的时境。李贺被唤做"诗鬼"大约一来他长相奇倔,通眉长爪,形容消瘦。二来抱负太深又逢困厄,心生幻空,太多诗情投向神仙鬼魅,将迷茫苦闷化为一派诡异魔幻,后人将此解析为李贺早夭之兆。
李贺在茂陵写过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辽阔意远,深沉动人,但舒缓里仍可品读出一丝执着与不甘在,一直到宋初,石曼卿用一句“月如无恨月常圆”,道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似为李贺二十七岁的短暂一生画了个句号。
礼之用,和为贵
□ 张重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所谓礼,小时理解无非礼貌,见着大人叫叔叔阿姨,眼尖一些,嘴甜一点儿也就几近于道了。这不难啊?挺简单的事儿不明白先王之道干嘛斯为美?江湖之上跌跌撞撞几十年,回头再读夫子所言自又有一番心得。和为礼之用不一定是为了讨人喜欢,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也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所谓礼,既是规矩,也是行为模式,律己甚于框人。知行合一远非想象之中的那么容易。能以礼而至于和者要有良好的自身的修养和价值观。礼之用也未见得限囿于和,还可以远小人,有那一等人,近之不逊远之则怨,稍有亲近便狎昵无忌,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对此类人更要待之以礼,垂范示法,以敬而远,能使其敛俗媚之容矫轻薄之态。所谓恭则不侮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认识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也是很重要的。和谐不是万能的,所有的和谐都是斗争的结果,得之不易。在这种平衡打破之前顺时应事,不勉强不强求,待人以礼相处以道也确是让我们生活更加轻松惬意的一种待人接物处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