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姚改改
黑白相交的熊猫、红彤彤的枫叶、憨态可掬的小白兔、绿色打底黑色着墨的“青山绿水”……充满创意的图案和字样多姿多彩,兴趣盎然;玉米、黑米、绿豆……庄稼人的五谷杂粮,经石磨的细磨、精磨,再到放在饭蒸板上用柴火蒸半个小时出炉,道道烦琐工序,将发糕这一纯手工食物,制作的绵软香糯,引得人们食指大动。
“马剑镇的老一辈人都会做发糕,可惜年轻人都不会做。不过现在情况有好转,镇子上开了培训班,年轻人也开始做了。”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狮坑村妇代会主任陈何英边做发糕,边说着。
诸暨市马剑镇,地处三市交界处,有一个历史渊源颇深的独特风俗习惯——过小年。据传,每年半年的辛勤劳作后,一季粮食丰收在望,农家人利用这一时间小憩一番,与亲朋团聚,久而久之就有了“过小年”一说。而且为了提供亲朋间都能有走动拜访的机会,马剑镇各村特意把过小年的日期错开。
山清水秀的地理条件加上悠久的民俗文化,催生出别样的旅游项目。正如陈何英口中所说,马剑镇妇联瞅准其中“商机”,今年4月以来,巧用“三闲”资源,建立起马剑传统美食创意培训中心,催热了“马大嫂经济”。
“以前采茶时节采采茶,剩下时间无事可做。日子是舒坦,但挣钱少。现在,开开心心把钱挣。”金沙村妇女朱柳英,学会制作发糕手艺后,带领本村妇女6人在杭州连锁超市里设立马剑特产专柜。如今,马剑的“闲人”们,可再也不敢说自己“闲”了。
“我们已经陆续培训妇女100多名。目前有50多名妇女在诸暨各地从事马剑发糕制作经营等工作。”马剑镇妇联主席徐丹介绍道。短短3个月,仅仅创意发糕一项销售额就达150多万元。妇女的月收入也有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两三百元提高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除来村里“过小年”的游客,走时不忘带走传统纯手工美食外,“马大嫂”们还通过村淘、微店将产品推销出去。“我们每天的量都供不应求。”马剑传统美食如此受追捧,着实也让徐丹心里高兴不已。
“闲人”闲不住,“闲地”也动起来。绝无任何添加剂是马剑传统美食一直以来所倡导的。而这绿色食品的第一道关口,就是原材料的质量。因为马剑处山区,先前不少村民外出打工,荒芜的土地不在少数。从马剑妇女开始制作美食以来,田地都种上了黑米、绿豆、南瓜等农作物。今年,平阳馒头店的章煜煜一家就种植了15亩农作物。就连以往被视为“垃圾”的稻草,也因为灰汤粽的流行,变成了宝贝。
“闲置房屋”则是这“三闲”中的最后一闲。人们外出打工后,导致大部分老房子闲置。培训班第一批中的妇女“选中”闲置房屋开设了4家传统美食店。不仅房租便宜,还使得老房子渐渐有了“人气儿”。
三个月时间里,全镇新增10多家传统美食、土特产商店。传统美食火起来,把其“周边产品”也带起来。上和村69岁的陈天生老人,利用家中的闲置老房进行发糕蒸桶制作,自从开办美食创意培训班以来,月纯收入火箭般上升到八九千元。
马剑镇妇联巧用“三闲”资源,催热“马大嫂经济”。传承创新马剑传统美食文化的同时,还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