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王蓓
每天清晨,把39岁的儿子李哲送到位于安徽合肥市包河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智爱阳光家园”,疲惫的李红都会长长地舒一口气。儿子智力二级残疾,自己早年和丈夫离婚,与儿子相依为命。常年悉心照料和康复治疗,李哲可以简单料理生活,“但自己一年年老去,儿子将来靠什么生存?”李红常常为此忧虑。
今年7月20日,合肥市首个残疾人庇护工场——“智爱阳光家园”在包河区正式挂牌开园,这个集合残疾人康复治疗、技能培训和生产劳动多重功能于一体、属于针对残疾人的保护性就业的地方,在笼罩着阴霾的李红心头投射了一缕阳光。
送儿子入园后,李红可以放心的找一份固定工作补贴家用。“5个月下来,儿子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变化很大,过去内向自闭,现在可以熟练的加工纸盒,每月还有800多元收入,感觉不用再为他的将来担心了。”李红说。
采访中,区残联理事长倪寿兵坦言,目前该区共有精神和智力残疾近5000人,还有不少具备一技之长的肢体、语言等的残疾人。“建立庇护工场,一方面是减轻家庭看护的压力,另一方面,让她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技能训练。许多出门无法找到适合工作,在家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将在这里学习一技之长,走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
走进“家园”,蓝白色调的墙壁安然祥和,室内按功能分成了加工生产、手工劳动、技能培训、康复训练、娱乐活动和休息等区域。在加工生产区,一群学员正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围坐在桌边,认真地折纸盒,制作做手工花、串珠、手工香皂、拖鞋……格外专心。
在日常管理人员之外,“家园”安排了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轮流值班,聘请老师教授手工编织等。学员通过必要的职业培训与技能评估后,生产的产品可以对外销售。残疾人劳动所得的利润由财政设专户进行管理,扣除材料成本后,以计件的方式返还给他们。
区级“家园”的试水,倪寿兵看到了残疾人的迫切需求和现实推广的可能性。为了方便残疾人家庭,区里已计划在条件成熟的老城区、滨湖新区等街镇、社区各建设1个街道级阳光家园,由街镇、社区自愿申请,区财政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补助。“市残联已出台政策,对符合要求的庇护工场等残疾人辅助就业机构给予开办补贴和运营补贴,届时,我们将在全省率先形成完善的社区精神、智力患者康复就业扶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