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2月15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综合 “2016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十大进步事件”发布 面对校园暴力 家长要为子女把好第一关 把孩子完全交给他人“不靠谱” 小学校园办起科技嘉年华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对校园暴力 家长要为子女把好第一关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陈若葵

11月23日,北京市海淀法院一审宣判一起校园暴力引发的刑事案件,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三名打人者8个月、7个月和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这起案件发生于去年4月16日,北京一中学初三女生小丽(化名)拍照时拍到了该校高一女生若若(化名)的身影,在小丽删除照片并道歉之后,若若还是纠集来30多名学生,对小丽轮番掌掴,并将暴力视频传到网上。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升级,有关部门也频频出台整治校园暴力的相关政策措施。11月1日,教育部联合9部门出台《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这是继今年5月国务院部署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后,再次集中力量向校园暴力说“不”。

而就上述校园刑事案件被判决之后几天,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长期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11月24日更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目前,学校正在积极处理此事。

当种种校园欺凌行为不断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人们不禁要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如此暴戾?学校、社会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有效防治欺凌事件?家长该在孩子的人生之初给予他们怎样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在内心埋下拒绝暴力的种子,为孩子把好终结暴力行为的第一关?

未成年人暴力行为多源于模仿

据北京高院今年5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北京法院审结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近200件,主要集中于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和聚众斗殴罪,三类案件累计占比78%,约有70%的案件系共同犯罪案件。从犯罪主体上看,未成年人约占校园暴力犯罪总人数的62%,其中男性占绝大多数。

校园暴力案件被害主体绝大多数系在校学生,约有14%的案件中的被害人被羞辱、掌掴、围殴、泼冷水、烟头烫、拍裸照,手段之恶劣,令人发指。难以想象,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何以如此暴戾?

吴小音就读于北京市的一所普通高中。她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因为中考没考好,自己从原来的区重点中学来到现在这所普通学校,最大的不适应是这里的学习氛围不好,同学间还会因为一点小事动手。前些天,两名男生在食堂发生口角,其中的高个子男生把对方拽出食堂,拳打脚踢,并恶狠狠地对被打的同学说:‘告诉你,打架你不是我的对手,我这身打人的本领是被我老爸训练出来的,过去是他打我,现在谁让我不痛快我就打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校园暴力与家庭教育高度相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家境恶劣、自己有过被父母暴力对待经历的孩子,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不自觉地崇拜暴力,并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效仿家长的暴力解决方式。二是少数家境优越的孩子被父母宠着为所欲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想方设法摆平。所以,他们常常由着性子,想出手时就出手,无所顾忌,反正最后会有家长帮着收拾残局。

在自媒体的环境下,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视频材料没有经过后期处理,直接被发布到网络上,瞬间就会尽人皆知,这也为少数有暴力倾向的未成年人提供了反面教材,促使他们效仿,起到了消极作用。

另外,社会环境对校园暴力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成熟,容易模仿流行文化,如影视剧中的暴力情节,网络游戏里打斗、杀人情境等,也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心理,在与同龄人发生矛盾的时候,盲目仿效其中的暴力行为。

从关注成绩到关注人格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根据2015年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案件,对中国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包括城市和农村,频次十分密集,绝对数量巨大。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也显示,有3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校时会“偶尔被欺负”,另有6.1%的受访者表示,在校“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在暴力事件中,一些施暴者的气焰可谓嚣张。据媒体报道,前不久,北京航空旅游专修学院的两名女生在宿舍内遭到多名女同学殴打,导致嘴角撕裂、身体多处受伤。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事发后,打人女生竟在微信朋友圈公然发布警车和警察照片,并配发“已经对警车免疫”“这次几日游?”等文字,这显然是对管教的藐视和挑衅。

据了解,少数孩子误以为,暴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拳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也有的孩子希望在一种非主流的价值体系中,通过暴力树立自己在同龄人的中威信,获得“老大”的地位,施暴少年扭曲的价值观,折射出他们心理和人格的扭曲。

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层出不穷,与我国的教育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许多学校和家长普遍重视文化课学习,过分看重分数和升学,轻视学生的自身修为、忽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全面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校园暴力是学生漠视他人个人权利、践踏他人尊严的结果,而培养孩子尊重他人个人权利、维护他人尊严的意识和观念,应该从家庭的养成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早期阶段开始,我国目前的教育恰恰缺失这一点。

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的家长米女士告诉记者:“孩子的问题也是家长的问题,《意见》出台之后,学校对家长提出了要求,以后不能只关注孩子成绩,也要注意孩子的日常表现,和老师多交流、沟通,未雨绸缪抓预防 把暴力扼杀在萌芽状态。而《意见》中提出的‘依法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足以能敦促家长更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日常监督。”

帮孩子远离暴力伤害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23日,山西省运城市15岁休学少年张超凡,在网吧被同校6名十五六岁的同学殴打致死。儿子走了以后,妈妈田雪娟才注意到在学生的聊天群里,像“张超凡几乎天天被打”“当时都吓得跑出学校了”的帖子还有一些,这才了解到孩子之前的遭遇。

身为家长,如若平时能够结合一些常见的校园暴力现象引导孩子,给孩子打好预防针,帮他们筑起自我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加强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教会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教会他们分辨事情的是非曲直;教育他们在和同伴发生矛盾时要学着协商解决、以理服人,而非动用武力、以暴制暴;告诉孩子,在任何场合,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真正容易被欺负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等等,都是绝对非常必要的。

告诫孩子,一旦遭遇校园暴力,一定不要激怒对方,必要时可以先服软,例如向对方先道歉,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原因,尽量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如果对方聚众滋事,不要惊慌,保持镇静,采取迂回策略,尽可能拖延时间,争取有机会求救。提醒孩子在被欺负之后,务必告诉家长和老师,别在忍气吞声中一个人默默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得知孩子不幸遭遇校园暴力,家长要学会稳定孩子的情绪,理解、同情、关心和劝慰孩子,抽出时间多多陪伴孩子,使他们有安全感。如果孩子出现害怕上学、害怕出门、交友焦虑等情况,需要及时与专业人士交流,从心理层面给予帮助。父母同时要和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必要时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孩子,及时将其从事件的负面影响中拉出来。

作为曾经的校园暴力受害者,北京某高校大四学生楚俊良告诉记者,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小时候班里有几个男生总是找他的茬,以各种名义找他要零花钱、要零食,不给就打他。当时班里很多同学都知道他被欺负,但大家要么默不作声在一旁看热闹,要么叫好助威。“也曾有两个同学替我说话,后来他们都被教训了,之后就没人敢站出来帮我了。我觉得自己孤立无援,蒙受莫大的屈辱。旁观者的这种态度,在客观上助涨了施暴者的行为。其实,这些旁观者忽略了一点:或许某一天,他们自己也可能成受害者,如果旁观者能给予遭遇校园暴力的同学以支持,校园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受害者也会感受到精神上的支持,其受到的心理创伤也会减弱。”

校园暴力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建筑一道防线,提升孩子的素养,向他们普及法律知识,使之学法、懂法,从小就对生命健康有敬畏之心,不漠视他人的生命安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