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会
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生育率下降、土地流转加速、饮食结构的转变等一系列变化使中国农业进入转型期,在这一时期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三农领域的重大问题。对此,学界、政界争论激烈,争论背后折射着对我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的不同看法。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农村土地流转不断加快,农业进入转型期。这一时期,地方政府热衷于推动大规模土地流转,农业企业化发展迅速,伴随农业产业化发展,其他工商企业也开始扩展涉农业务,资本下乡势头不断高涨。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2.7亿农地流转中,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为2800万亩,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转总面积的10.3%,工商企业经营的面积占到20%左右,即工商企业经营的耕地面积高达5400万亩。
根据我们在多省份农村调研总结,地方政府之所以强行推动工商资本进行大规模经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各种宣传及政策推动下,很多地方政府认为规模经营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又是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加上资本大户与地方政府的种种关系,地方政府倾向于将奖补资金及扶持政策优先给这部分群体。第二,吸引工商企业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有助于完成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任务。当下各地的招商任务都比较繁重,尤其对于中西部农业型省份而言,资本下乡恰好迎合了当地政府的需求。第三,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不少地方都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纳入了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成为衡量下级政府所做政绩的重要指标,从而导致各地政府在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上大有竞争、攀比之势。
尽管各地纷纷鼓动农业企业化经营,然而,据调查,无论是从事大宗农产品生产还是从事经济作物生产,农业企业都难有优势。
资本下乡种粮缺乏优势有多重原因,其一,资本下乡种地支付土地租金远远高于农户自发流转土地租金。自发流转土地可能是每亩500元,但规模经营土地租金可能达到一千以上。且资本下乡种地对连片要求更高,租金必须以连片耕地中最不愿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所要租金为基准。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下乡资本往往抬高租金,这种情况下,下乡资本很难有利润空间。
资本下乡种粮缺乏优势的第二重原因在于雇工及固定资本投入太高。大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大量雇工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这需要大量投入。农业生产周期长,田间管理十分细碎,且难以标准化难以监督,这使得雇工成本极其高昂。农户种自家地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照看土地,且责任心强,而雇工则要按照市场价格支付工资,且并不能保证雇工能够用心进行田间管理。
由于资本下乡种粮缺乏优势,下乡大资本多数不会选择种粮。事实上,多省份农村调研表明,资本下乡种粮缺乏优势,种植经济作物也很难有优势。因为相对受保护的大宗粮食产品,经济作物市场供求关系不稳定,价格波动大,价格高时可能赚钱,价格低时往往大赔。不少地方调研发现,下乡资本种植经济作物由于高风险性对资本要求很高,不少下乡资本及大户由于难以承受较低的边际利润被挤破产。我们到各地农村调查,很少见到资本下乡经营成功的案例,特别是那些直接从事种养业的企业。
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人为强行推动农地流转,城市工商资本急于在农村“圈地”,一些原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单位、个人跨界进入农业领域,在没有很好地进行项目的前期规划和论证前提下,就大规模流转农地,造成经营不善,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引发农地流转中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影响到粮食生产,这种方式的土地流转给未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带来了潜在危险。
中国式小农经济要走向农业现代化,其根本问题在于,既要改造传统农业,又要避免农业被资本异化。随着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不断增加,农业的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同时,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及人均耕地面积较少,适度规模经营也是中国长期存在的重要现象和趋势。中国的农业问题,在人口基数庞大带来的人口压力、农村贫困人口众多、老龄化压力等综合因素条件下,又凸显了原本就存在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要从整体考虑,治理农业必须尊重农民的实践和创造,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充分研究农民进行规模经营的实践、条件及其问题基础上探寻中国农业发展的可能性道路。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