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1月29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凝聚女性智思 分享行动策略 生育抉择风险困扰职场女性 国际连线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聚女性智思 分享行动策略

——“首届尼山世界女性论坛”综述

首届尼山世界女性论坛开坛。(来源:今日曲阜)

编者按

2016年11月15日~17日,以“女性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议程”为议题的首届尼山世界女性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书院举办。作为以“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迈向绿色·简约的人类生活”为主题的第四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分论坛而又相对独立的女性论坛,围绕议题设置了四个分论题:“性别平等与可持续发展”“女性与健康生活方式”“女性与社会公益”“女性与文化传承”。

■ 杜芳琴

2016年11月15日~17日,以“女性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议程”为议题的首届尼山世界女性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书院举办。作为以“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迈向绿色·简约的人类生活”为主题的第四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分论坛而又相对独立的女性论坛,围绕议题设置了四个分论题:“性别平等与可持续发展”“女性与健康生活方式”“女性与社会公益”“女性与文化传承”。来自UN妇女驻华机构的代表和外国驻华使馆大使和特使、国内外社会活动家以及中国的近80名专家学者发表演讲。

共议“性别平等与可持续发展”

在“性别平等与可持续发展”专题中,国际活动家从宏观视角分享了推进性别平等和文明对话的思考、行动和经验,国内学者则从研究视角分享实现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本土挑战和应对策略。

美国中东和平联盟组织主席莎莉·卡迪尔以作为母亲、女儿、姐妹和妻子的女性拥有开创未来的独特视角来展开论证:女性是养育孩子、创造和平的人,更应邀她们来讨论如何创造和平;但事实上大多数女性没有实现应有权利。女性要争取平等才可能免遭苦难。

巴哈伊国际社团驻UN办公室首席代表巴尼·杜加尔认为,性别平等的改善关键是改变态度。在国家层面、UN妇女、组织活动以及家庭等所有的公私领域中,应看到男女就像鸟的两翼,应该比翼齐飞。特别在家庭中,人的相处和成长以及家庭教育,也是养成男女平等的基础。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英桃教授携新著《性别平等的可持续发展》分享自己的观点。她说,2030年目标的实现就是落实性别平等的过程,以往成就显著,目前仍面临挑战;社会性别视角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定力,如认识不足就无法实现目标。中国应以改变自己去影响世界,应对目前世界的不确定性,推动性别平等更要坚持不懈、坚定不移。

北京大学副教授胡玉坤以气候变暖对女性的影响为题,指出妇女在其后危机中更脆弱,与性别分工关系更为密切。而从全球化、民族、区域、阶层等交叉性分析来看,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妇女赋权尤其重要。那里的人们对靠天吃饭,气候变化敏感,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导致农业女性化,流动迁移带给农村妇女的负面影响在扩大。

该专题主持人、尼山女性论坛副主席张幼云女士则在点评中强调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5个目标将性别平等纳入16个目标的意义。

聚焦“女性与健康生活方式”

在“女性与健康生活方式”专题讨论中,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李亚妮副研究员从阶级与性别的交叉分析对女性生活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她认为工作方式的多样化使女性就业率下降并使收入的性别差距拉大,时间资源的紧缺使女性的休闲、终身学习和交通时间成本加大,家庭劳动与照料方式在提倡社会化的同时加大了妇女劳动的强度和长度。

济南大学梁丽霞教授用“女性照顾者的压力及社会责任的研究”呼应李亚妮的观点,指出目前照顾劳动的女性化和私域化给妇女带来生理、心理、经济和社交的多重压力,而女性照顾的社会支持体系仍是以非正式的支持为主,其成因还是家庭模式和观念,孝道观、责任观等更多偏重女性一方,这需要尽快改变。

中山大学副研究员朱翠凤在发言中指出,儒家关于女性伦理的论述面对生态危机显出困境,受到女性生态主义伦理的挑战。儒家缺少重构地球村的生态视角与伦理储备,需要重建哲学智慧如“去阴阳”,重构家庭观如“去内外有别”,重建性别伦理规范如“去尊卑、刚柔”等。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廖晓义以“绿色、本色、蓝色——女性的‘乐和’人生”发言,分享了农村社区回归传统,建设生态环保和享受乐和人生的社区再造,走自然之道的绿色,守国学之根的本色,行乐和生活的蓝色。

关注“女性与社会公益”

“女性与社会公益”专题分两个部分:公益的理念和行动与具体项目的经验分享。前者如美国巴迪基金会主席罗兰研究员说,在世界转型的时代,公益和慈善也会呈现动态、多元的新面貌,出现了社会企业、政府支持的社会组织,超越以往的单一的NGO。公益界应该为人类团结,为能力提升而赋权培力,要学会监测评估效果的方法,支持创新机会的产生,培养自己的学习态度并支持有学习渴求的组织等措施。

创立印度学习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印度裔英籍教授丽塔·维亚斯·纳嘉卡,出身于慈善世家。她说,公益是为了做有意义和有趣的事。公益也不止于筹款捐款,知识也是有力量的,我在大学教书,也去印度和中国边远地方做公益,目的是一样的。

现任驻中国英国商会主席、中国发展基金创建人毕欣律师强调,她的慈善理念是,一要考虑接受慈善的人,而不只是关注做慈善的人;二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把穷人和富人联系在一起。

中国妇女报社原总编辑卢小飞,长期在红枫心理咨询中心从事志愿咨询师工作,她分享了自己的几个理念:对自己“一日三省吾身”,对同行组织做到“多元”“包容”;她认为慈善与公益之别在于后者更注重赋权服务对象。

旅德华人企业家、德中文化交流会主席张彧分享了自己以公益小黄新助力企业发展的经验。这场重在行动的公益论坛同时提供了有价值的公益理念、渠道、方法,激励更多人学习并效法。

讨论“女性与文化传承”

在“女性与文化传承”专题讨论中,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尼山世界女性论坛主席刘川生教授的讲演,强调女性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培植者和传承者,在塑造真善美家风中女性的作用不可替代,并能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在传统社会,女性的职责是相夫教子、传承家风,今天更多地参与社会的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该专题在讨论女性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再次聚焦儒家文化的传承。对前面议题中发生的歧见和争论,三名中国学者继续给以回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红萍认为,应把儒家创始人孔子思想和儒家全部思想分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有性别平等的视角和立场,识别逆世界潮流而动的复古倒退的本质。

甘肃社科院马亚萍研究员说,作为民族学者应以研究少数民族女性文化为己任。由于受父权制的影响,女性传承和创造文化的贡献在历史记载中被淹没了,需要我们努力挖掘并丰富。

天津师范大学杜芳琴教授认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批判审辨性思维作出判断取舍,还要行动实践。以周山村为例,就是坚持社会性别平等和社区公正的原则,从赋权妇女开始,以三修村规民约改变性别不平等,建立以法治村的新制度文化为基础,同时改变以家为本的家族文化建构热衷“公义(益)”社区组织文化,践行和谐的广义伦理文化传承“仁爱”的新型道德文化,以人为本、赋权妇女和村民的“培力”文化。这就突破了“格致正诚修齐治平”的性别局限,男女共同推动人文、社区、自然生态关系的改变,建设真正的和谐社区。

在大会闭幕式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主席建议2017年举办第二届尼山世界女性论坛,并吸引更多男性学者参加关于性别平等问题的讨论。为促进男女平等,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