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陈若葵
刚刚过去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据媒体报道,一些城市的幼儿园举办了相应的节日活动。为此,老师们不同程度地向家长布置了任务,如给孩子准备万圣节衣服、帽子、面具、魔法棒,和孩子一起做万圣节道具,参加节日活动……
对于幼儿园这样的安排,家长们看法不一;而对于该不该让孩子过“洋节”,他们也有各自的见解。
孩子们喜欢过节
“叔叔阿姨,请开门!今天是万圣节,请我吃糖果吧!”万圣节那天晚上,彤彤、思思、豆豆三个小伙伴,分别穿着哈利波特的斗篷、印有骷髅图案的大氅、南瓜造型的连衣裙,头戴尖顶帽或卓别林式的礼帽,手提南瓜灯,出现在欢欢家门口。欢欢妈妈早已分别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袋小零食,她还把欢欢打扮成白雪公主的模样。四个孩子拿了糖果,又高高兴兴地去敲另一家邻居的门。
欢欢妈妈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四个小伙伴住在同一个大院,今年一起上一年级。他们从小就在一起玩,过万圣节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两年,我们四位妈妈一般在微信上商量给孩子们往糖果袋里装什么,买什么样的服装,如果有时间,我们也会和孩子亲手做南瓜灯。”
欢欢妈妈介绍,她所住的楼里有两户60多岁的老人,虽然家里没有小孩,但很喜欢孩子,每逢过节,都会给孩子们准备点小礼物,所以,万圣节的晚上孩子们也会去敲这两位爷爷奶奶家的门。除了讨糖果吃,孩子们大多聚在一个小朋友家里痛痛快快地玩一个晚上,妈妈们有时也会鼓励孩子根据自己身着的服装给自己定位一个角色,来一段即兴表演。现在孩子上学了,认识的字多一些了,今年的万圣节,妈妈们要求孩子把自己读过的、喜欢的故事演出来。
7岁的彤彤告诉记者,这个万圣节她很开心。因为今年她刚刚上学,妈妈每天给她安排了看书、读英语、练琴等任务。但是,万圣节前两天,妈妈没有紧盯着她学习的事情,爸爸和她一起设计面具、在上面画了一个个小怪物,妈妈和她一起做南瓜灯,她觉得特别有意思。彤彤说:“我喜欢过节,无论是中国的节日还是外国的节日,因为能痛痛快快地跟小朋友一起玩,有好吃的,还能学做面具、做荷包、包粽子、包饺子。”
5岁的悄悄是北京一家双语幼儿园中班的学生,她说自己没过过万圣节,但在幼儿园过过两次复活节。“老师告诉我们,复活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复活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互送彩蛋,彩蛋和兔子是复活节的吉祥物。今年复活节那天,我们每个人从家里带去几个煮熟了的鸡蛋,老师教我们画彩蛋,让我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然后,老师把彩蛋藏到幼儿园的草坪里,我们去找,我一共找到了四只,太高兴了。”悄悄兴奋地说。
家长说法不一
孩子们喜欢过节。然而,对于让孩子们过像万圣节、复活节、圣诞节等这样舶来的节日,家长的接受程度就不那么一致了。
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让孩子过“洋节”,要有所选择;一半以上家长表示并不支持孩子过万圣节,但如果幼儿园组织这样的集体活动,别的小朋友都准备道具,自己的孩子不参与,心里会不舒服,为了不让孩子难过,父母只能随大流了。
北京海淀区家长苏女士告诉记者:“5岁的儿子图图在一家双语幼儿园上学,万圣节前一周,老师以微信的方式在家长群里通知了节日活动安排,我只好赶紧给孩子准备幽灵面具、披风,本来打算买一盏南瓜灯,儿子却说,想尝试做一盏灯,老师也希望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动手做。但是,一个5岁的孩子,只能做些辅助的工作,而我自己也并没做过这种灯,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我先百度灯的做法,整整花了一个晚上才弄好。这种活动,真的是考验家长,我希望明年幼儿园别再搞这类活动了。”
家长唐女士也有苦恼,她介绍,应幼儿园的要求,她给女儿准备好了全套道具,希望她跟小朋友们一起开心过节。哪知道,当天放学回来一直在哭,说看到大牙齿鬼,还流着血——4岁半的女儿胆子小,还不能接受一些同伴过于刺激的面具和服装,过节后不敢单独去洗手间、不敢一个人在房间。
相比之下,徐先生的儿子比较胆大,过了万圣节后还学会了拿着鬼脸面具吓唬人。徐先生觉得,让孩子过这种节日,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了解节日的由来,了解相应的西方文化,同时要拿捏好孩子们化装的尺度。
欢欢妈妈和先生是“80后”海归,因为在国外多年,不排斥过“洋节”。她表示:欢欢所在的是一所普通的公办幼儿园,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和圣诞节幼儿园都会举办活动。对此,她一向比较支持。“每次幼儿园搞节日活动,都需要家长的配合。这确实需要家长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我们不要把它看成是负担,尤其是与孩子共同完成一项作品时,没必要非得使孩子的作品出彩。我觉得,老师的初衷是让孩子参与和体验整个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享受亲子活动的快乐,不是攀比。”
欢欢妈妈介绍,去年圣诞节,她和欢欢一起为全班的老师和小朋友每人做了一张贺卡,虽然没有买的精美,但贺卡上的图案是欢欢自己亲手画的,锻炼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老师和孩子们也很喜欢。而另一位妈妈把烤箱、模具和食材带到活动现场,亲自教小朋友们自制饼干。孩子们的兴趣特别浓,模具不够用,一些孩子自己捏出各种造型,比如圣诞老人、雪橇、装礼物的长袜子……最后,把自己制作的饼干当作圣诞礼物送给小伙伴。孩子们特别开心,家长和老师尽管累一些,也很开心。
北京市朝阳区的张女士所住的小区也在万圣节这天给孩子们组织了活动,张女士介绍:“我家孩子平时很内向,只敢敲认识的小朋友家的门。但是跟着一大群孩子,他的胆子就大多了,很顺利地讨到了陌生邻居家的糖。孩子们要到好多零食,最后在一起开心地‘分赃’。”看到自己孩子的变化,张女士深有感触,她觉得这种西方节日能使孩子释放自己的天性,大胆地与人交流,内向的孩子尤其需要多参加类似的活动。
楚莹莹的女儿今年8岁,她告诉记者,学校去年组织了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活动,在感恩节那天,老师要求孩子从家中带一只生鸡蛋,可以装扮鸡蛋也可以给鸡蛋取名字,扮演鸡蛋的爸妈,一天保护好鸡蛋,体验爸妈养育孩子的辛苦,学会感恩。经过这几次活动,女儿越来越懂事了,看到我累了,主动提出帮我刷碗,有时候还会帮我捶捶背。我觉得,这样的“洋节”,孩子过过还是有好处的。
了解多种文化
万圣节后紧跟着是感恩节、圣诞节,孩子们该不该过?
欢欢妈妈认为,如今的孩子要有国际视野,这需要从小培养,了解国外的文化是培养孩子国际视野的第一步。因此,无论幼儿园是否组织活动,每到一些重要的传统和西方节日,他们家里都会有点小举动,孩子的生活因此多了些乐趣,也能在庆祝或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一举两得。
有专家认为,学习英语是当今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趣味是最佳学习动力,而西方节日中既有文化内涵又富含趣味,利用一些能激发孩子兴趣、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元素,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之在开心的体验过程中了解、感受各种文化、历史、习俗,可谓寓教于乐。不过,借助节日感受西方文化,也应有所选择,没必要逢“洋节”必过。无论是幼儿园、学校还是家长,尽量选择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圣诞节之类比较温馨的西方节日。这类节日传递的感恩、爱孩子、爱家人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品格和性情,体验不同的乐趣。
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多数人认为,与“洋节”相比,无论是幼儿园、学校,还是家长,都更应该重视对孩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孩子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与内涵,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可以以这些节日为主题,组织一些有趣味的集体或家庭活动,给孩子们讲述节日的故事,和他们分享一些民俗活动的欢乐,让孩子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家长温先生坦言:“‘洋节’的入侵是全球化的结果,应客观对待,抵触它不现实,但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主流,‘洋节’是点缀,要把握好这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