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晋财
近日,看到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黄祖辉教授在朋友圈里的一条评论说:“实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农民的收入都要高于城市居民。什么时候农民收入高于城里人,相对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城里,而不是在农村,这个国家就差不多是现代化了,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达到相当的阶段了,不经过这样的阶段,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对比一下我们国家的现状,我们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阶段,我们的穷人大多在农村,我们的农民收入还远低于城里人,而我们的城市还没有真正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显然,黄老师道出了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基本事实,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这一点是确定的,那么,我们国家农民收入高于市民的实现路径究竟在哪里呢?
农村人的收入怎样才能高于城里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至少得有这几条:
一是真正减少农民。大量的农民进城之后融入工业化的大潮中,农民数量大大减少,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就可以种上相对多的土地。关键是那些进城的农民不会再回来要地,在家种地的农民才有向土地要收入的决心。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在农业领域的土地契约中,种田的总想签订长期租约,地主总想签订短期租约,这是个很明显的道理。如果种田的农民整天担心哪天地主回来把土地拿走,对土地的投入就会打折扣,当然也就影响从土地上获取长期稳定收入的可能性。
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要高。由于农民减少了,要耕种原来那么多的土地,还要使收入不降低,就只能是使用机器替代劳动,才能在人减少的情况下对土地的耕作精细程度不降低。因此,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是农民减少后种田收入提高的技术条件。发达国家农业耕作已经完全实现机械化,很少人工劳作,人工的主要活动是学会使用各种农业机械。在我家乡,对农业机械的使用仅仅限于收割机等少数几类,而且主要功能是替代人力以减少耕作时间,运用农业机械做到精耕细作还远没有起步。对土地没有实行精耕细作,当然不可能从土地获取更多的收入。
三是能够在农村找到兼业机会。如果机械替代了人力对农田实行精耕细作,劳动力自然可以得到释放,但这些农村劳动力又不能离开农村,因为土地的耕种毕竟还是要有人看管。这样的情况下,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如果在农闲时能够找到兼业的机会获取工资性收入,日子就比城里人好过。像我们的长三角地区,农民收入既来自田野也来自企业,收入自然增加。
四是田要种得有特色。田种得精细除了耕作方法与过程的精细外,主要是对种田的产出要精打细算,因为最终的收入是靠产品卖出去才行。所以农民种田不是仅仅换作物品种,而是在产业差异上下功夫,所谓“一村一品”,特色经营,引进技术延伸产业链,甚至通过产业融合模糊农业的边界,就是在产品增值上下功夫,让人们爱买农产品,爱去农村玩,农民收入当然就会提高了。
相比之下,我们的农民收入要高于城里人,缺的是什么?很显然,第一是农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减少,那些进城的农民工尽管不知道哪天才会回来,但由于城市融入难问题没有解决,在家种田的农民总担心有“胡汉山回来”的一天。人走了,田权还是拽在他手里,这就不能使在家种田的人安心。第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民使用机械的能力也低。我们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让老人都能轻车熟路驾驭的程度,而农村青壮年的外出,又的的确确使农村变成了老人农业,这个矛盾就使得我们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被劳动力技能的下降抵消了,种田收入仍然维持在传统农业的低水平。第三是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在家种田的农民由机械化替代劳动节省出来的时间找不到增收的兼业机会。我们的工业和农业在地域空间上是有严格区分的,在农村种田,在城里上班,是一种固化的格式,农村人要做非农行业就得进城去做,所以如果不离开农村,就难以找到兼业机会。第四就是种田只讲种不讲收。所以大家都种一样的,你有我有大家有,丰收了价钱低,走不出“蛛网模型”的缠绕。
对于目前在家种地的农民兄弟来说,前面两条靠他们是无法改变的,这得靠国家靠政府使出洪荒之力推进制度创新和农业技术变革。后面两条倒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试一下的,比如,边种地边利用农村特色来创业,既解决没有兼业机会问题,又解决种田没有特色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我觉得在当前条件下,农民在农村创业,从农村环境出发打农村特色的主意,把许多被人们遗忘的农村绝活拿出来,将土地上的收获变得更让人们喜爱,或许是现在农民收入能够实现与城里比肩的一个方向。当然,从整体上实现农民收入赶超城市收入,关键还是在农村产业的创新发展,但这个任务就不是单个农民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能够实现的了。
(本文摘编自三农庄园微信公众号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