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9月25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 新女性 探索 新农人办农庄:农业可以这样做 流行与“非遗” ,怎样才能相融 绿满金溪生态经济富百姓 美国有机农业认证成体系 农村大嫂舞狮迎国庆 农民收入如何才能高于城里人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行与“非遗” ,怎样才能相融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宋美娅

十二三岁时,胡永蓉偶尔看到一本装帧简单的小册子,内容是麻柳刺绣的针法和图案,一看倾心,她迷上了麻柳刺绣。麻柳是个地名,在四川省广元市内,胡永蓉就是麻柳乡人。这本小书很快找不着了,胡永蓉的刺绣却一直绣了几十年,麻柳刺绣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也成了这项“非遗”的传承人。

9月初,广元市妇联副主席李自民领着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到广元市的皇泽寺去看一位“非遗”传承人。迈进一座大殿的门槛,对面正门那边一个身影撂下手里的东西小跑着过来,她就是胡永蓉。李自民对她说:“把你的好东西拿出来看看。”

摆在记者面前的有手绢、鞋垫、大桌布,等等,大都是在纯色的布上,用黑色或是彩色的棉线绣出花纹图案,针线详密,这就是麻柳刺绣。百度上说,麻柳刺绣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麻柳一带的刺绣总称,是麻柳先民在自给自足的悠闲生活中创造发明的纯朴精美的汉族民间艺术珍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永蓉说,麻柳刺绣的针法有十多种,她顺嘴说了些“横三针,竖三针,挑三针,隔三针”之类的口诀。低头细看她的作品,确实针法比较繁复,

“这块手绢多少钱?”记者问。胡答:“1000元。”“鞋垫呢?”“100元。”一块大桌布,售价一万多。这样的价格,记者觉得对一般消费者来说,高了点。李自民说,市妇联也想了很多办法,想扶持她发展,效果不是太理想

胡永蓉伸出拇指说,绣手指头肚大的一块,要个把小时,一天坐那儿不动也就绣巴掌大那么一块。这双鞋垫,一天啥也不干也难绣完,100块钱还不好卖。可是,现在城里打一天工就是一两百,所以现在年轻人没人学这个了。

胡永蓉说:“早年间,我们那里的女孩子都学刺绣,相对象时,人没过去绣的东西先过去,看看这女孩儿巧不巧。”胡永蓉就是那个特别用心学的巧女子,那本失散了的讲麻柳刺绣的册子,她找了好多年,“去年我又见到它了”,找它就是为了学习。前些年,听说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会绣双面绣,她几经周折找到她,第一次上门,老人拒绝了她;第二次去,拿礼物、给老人干家务,老人还是拒绝了她;第三次再去,对老人奉汤伺水,老人终于肯教她了。她拿出一个双面绣的绣品给我们看,果然很精美。说真的,胡永蓉也算是抢救性继承了这份文化遗产。

可如今,这份文化遗产,这个传统工艺,面临落寞寡欢的困境。“皇泽寺一个月给我1700块钱,按说,人家也没有这个义务”。广元是武则天的故里,皇泽寺是武则天的祀庙,胡永蓉的柜台摆在皇泽寺的一座殿堂里,能有多少游客购买价格并不算亲民的麻柳刺绣呢?买卖比较清淡。“以后我的眼睛不行了,绣不成了,就回家了,什么保障也没有。”李自民说,市妇联办麻柳刺绣培训班,都请她去讲课,妇联也想把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并成为当地妇女的致富项目,可这市场,谁能奈它何?一幅好的作品标价上万或数万元,听起来价格够贵,可是,它需要像胡永蓉这样怀有绝技的传承人数月或成年的精心绣制,其中包含有工艺的精细,有耗费的时间,有文化的流传,还要有好眼力,好耐心。

同去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小高建议道,能不能和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结合起来,比如,今年流行的某种双肩背包,上面来一方麻柳刺绣;或者,民族风的饰品上加点麻柳刺绣。这倒是个思路,让传统工艺与现代流行结合起来。只要有市场,有说得过去的收入,就会有年轻人来学习。不仅麻柳刺绣,其他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一样,得给它找到焕发新的生命力的路子,让传统融入现代,才能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

胡永蓉生于1960年代,麻柳刺绣到她这里,是第25代传人了,这样一种源自民间、极费功力的艺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今天看来,臻美的作品中,积淀着岁月,蕴含着古朴,这种意味,是流水线上的物品不可相比的。

今天仍然有许许多多的民间艺人,在认真地做好每一针刺绣,酿好每一口酒,打好每一寸铁,正是有一代代手艺人的精耕细作,才让我们得以保有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匠人们在坚持,但面对时代的流行与选择,如何找到相融的方法,以使那些保留着独特光环的文化遗产流传下去,这还真的是个问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