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尽管还有半个多小时才上课,但福州市教育局免费开设的扫盲班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72岁的退休教师杨荣正忙着给新学员登记、发放教材。9月8日是“国际扫盲日”,全国各地的扫盲行动依然在路上。
文盲逐渐减少 扫盲依然任重道远
浙江省公布的《文盲人口统计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至2011年,该省15岁以上的文盲人口仍有305.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62%,文盲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4个百分点。在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文盲总人数就达1300人。
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劳动力文盲、半文盲人数更多,比例比全国平均数高3.6个百分点。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的菇类村全村1200多人,其中1100余人是文盲、半文盲,当地人告诉记者,不少村民打小没读过书,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文盲还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在安徽农村,近段时间电信、金融诈骗案件频发,安徽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称,正是因为文化知识的普遍匮乏,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有些老乡不识字,外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不识字”到“认识字” 扫盲需“再出发”
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44.75万人,比上年增加0.60万人;另有47.48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比上年增加1.93万人。
随着社会发展,各地文盲、半文盲城乡分布比例,扫盲工作重点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扫盲工作也随着社会需求在调整,从最初的以识字为主转变为学习基础知识和学习专业技术相互推进。”贵州省教育厅基教处调研员雷忠勇说,“2001年以来,老百姓不只满足于读书认字了,需要更多地了解专业技术知识,所以农业、扶贫、林业等部门也参与进来,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雷忠勇说,我们也开始编写一些地方扫盲教材,将识字、技术知识、妇女保健等内容都整合进去,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从‘不识字’到‘认识字’”。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说,下一步扫盲“再出发”应该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去满足一个数字上的提升。专家认为,新时代的扫盲,应该要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掌握现代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表示,如今的文盲不仅仅是识字文盲,还包括科技文盲,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阶段,这两类文盲都需要大量扫除。
扫盲不能只拿证 教育方式应更灵活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扫盲班学校数仅为15000余所,在校学生数近62万人,相比总基数,只占很小的比重,特别在偏远农村,正规扫盲班难以见到。“咱们这里大部分文盲群体要么发放教材自学,要么年龄太大,不再作扫盲要求。”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枫树村第一书记汪云峰告诉记者,目前村中150余名文盲学习文化主要通过“看电视”。
杨建华认为,可通过分散与相对集中、一对一辅导与就近办班、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等多种多样方式,送教送考上门,灵活、便捷地开展扫盲教育。同时,可开发扫盲教育电视教学片、手机app,方便文盲学员自学。
专家建议,对于不同人群,扫盲工作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老年人以识字和现代基本生活技能为重点,农村青壮年则应在扫盲教育中加入农业技术培训等专业内容”。
“扫盲不是拿证就结束了,要让老百姓感受到脱盲对自身生活的改变,同时还需注重回访,形成长效学习机制。”杨建华说。
(记者廖君 陈诺 李春惠 宋为伟 黄安琪 骆飞 黄筱 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