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夙
如果读过《诗经》中“七月亨葵及菽”一句,你可能以为向日葵原产中国。但其实不然,向日葵是明末才传入中国的。那么“葵”这个字,究竟所指为何?
向日葵所在的向日葵属(Helianthus),是在北美洲菊科植物大扩散、大分化之后出现的一个属。它是原产美洲的农作物,和马铃薯、辣椒、番薯等其他美洲作物一样,是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才辗转传入中国的。
目前所知最早记载向日葵的文献是明末学者赵崡所著《植品》,该书出版于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其中明确写道:“又有向日菊者,万历间西番僧携种入中国。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盘,随日所向。花大开则盘重,不能复转。”这段文字不仅明确指出向日葵是由西方来华传教士引入的异域植物,而且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向日葵花盘向日的习性——开放之前才随太阳转动,开放之后便不再转了。
在汉语的各地方言中“向日葵”也有各种不同的叫法,河北唐山叫“日头转”,栖霞叫“转日莲”,等等。尽管有这么多的别名,但最终是“向日葵”一名胜出,成为这种作物在整个中文世界中的普通名。
最早提到这个名字的也是一本明末著作——文震亨《长物志》,此后清代陈淏子《花镜》等著作也用了这一名称。显然,“向日葵”是移用了古代植物名称“葵”新起的名字。“葵”是个形声字,从艸(草),癸声。它最早指的是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 verticillata var. crispa),这是先秦典籍中记载的少数几种原产中国的蔬菜之一,而且曾经贵为“百菜之主”。虽然《诗经》说“七月亨葵及菽”,实际上它一年到头都可采食;特别是在冬天蔬菜短缺的时候,冬葵几乎成了唯一能吃到的新鲜蔬菜, “冬葵”一名由此而来。
然而,自从宋代培育出白菜之后,喜新厌旧的中国人也放弃了冬葵。不幸的冬葵从此沦为杂草,如今仅在部分地区还被当作一种地方性蔬菜,名字也变成了“冬苋菜”,让人想不到这就是古籍中大名鼎鼎的“葵”了。
不过,“葵”字倒是流传了下来。首先,在冬葵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之前,我们已经根据粗浅的特征,把类似的锦葵科植物都称为“葵”。比如著名观赏植物蜀葵,因为原产四川地区(别名蜀)而得名;又因为它的植株比较高大,所以又名“戎葵”(戎在古文中有“大”之意)。后来,连不是锦葵科的一些叶片掌状分裂的植物也叫了“葵”,比如牻牛儿苗科的天竺葵和棕榈科的蒲葵。
其次,冬葵叶片吃起来给人一种滑利的口感,所以其他一些口感滑爽的野菜也以“葵”为名,比如落葵(俗名“木耳菜”),《本草纲目》说它“叶冷滑如葵,故得葵名”;再如龙葵,《本草纲目》也说它“性滑如葵”。当然还有大家很爱吃的秋葵
“仲尼(孔子)曰:‘鲍庄子之知(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所谓“卫其足”,后人解释为叶子向阳,可以遮蔽根部。三国曹植《求通亲亲表》也用葵和藿(大豆叶)的“倾叶”比喻自己对已经当了皇帝的侄儿曹叡一片忠心,“葵藿”从此干脆成了个典故。杜甫的古体诗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有“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之语,也表达了对唐朝皇帝的耿耿忠情。
其实,叶子倾向太阳是多数植物的正常生理现象,因此冬葵(以及大豆)被挑选作为叶子向日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既然它已经承载了这种文化意象,那就怪不得后世文人在看到向日葵未开的花盘随日转动的现象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葵”。这样一来,冬葵叶子的向光性就构成了“葵”字字义在植物名称中的第三个引申方向。把现在仍在使用的带“葵”字的植物名称汇总起来,我们便可以得到一张“葵”字字义的引申关系树。
当向日葵变得家喻户晓,它也开始承载一些本土的文化意象,比如“葵花朵朵向太阳”,你不觉得,与“葵藿倾太阳”一脉相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