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史玉根 党柏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实施了4次政策性移民搬迁,其中,最近一次是2011年启动的生态移民工程,数十万乡亲分批走出自然条件恶劣的西海固(我国六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搬迁至川区,通过异地安家、异地创业就业,实现增收和脱贫。
几年过去了,这些生态移民特别是贫困户生活得怎样?当地政府和妇联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贫困户脱贫?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前往宁夏几个生态移民村,实地采访了移民的生活状况和贫困户脱贫进展。
产业多,村民不愁没钱赚
宽阔平坦的街道,郁郁葱葱的绿化树木,成排的新建房屋,整洁而富有生机的农家院……走进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一股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作为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这里居住着1900多户1万多名移民。从无所适从到安居乐业,他们在新家园已经度过了四五个春秋。
“搬迁之前,村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500元,全村有700多户贫困户,现在村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绝大部分贫困户已经实现脱贫。 ”闽宁镇副镇长马彦萍告诉记者,原隆村村民迁来后,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长,其中,2014年和2015年的增幅分别为10%和15%,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到6990元。“今年7月19日习总书记来考察,对我们的扶贫工作给予了肯定。”
马彦萍介绍说,村民收入增长幅度大,主要得益于本地产业的发达。闽宁镇是福建省对口协作的移民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绿色产业,如今已形成葡萄种植与酿制、红树莓种植、肉牛养殖和光伏农业等产业格局。其中,葡萄种植面积达6.2万亩,红树莓种植面积2700亩,肉牛存栏达2.2万头,不仅种养规模大,而且形成了三产延伸和融合,为一些扶贫脱贫项目落地提供了平台,更为新老移民带来了大量就业和增收机会。仅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季节性用工就在5000人以上,人均总收入可达1.2万元。
记者采访时正值周一,原隆村马路和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一个青壮年的身影,村干部告诉记者,他们都已外出打工或在村里的农业园和附近的企业上班。
村民汪宁霞家有两个孩子和一个老人,刚搬迁来的时候,两口子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她心里很不踏实。村里分给她家的3.5亩耕地,全部被集体流转给了农业企业,一年租金不到2000元,如果没有其他收入,光靠这点钱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后来,她丈夫到银川市当建筑工人,她自己在村里的光伏农业园打工,两口子一个月的收入有5000多元。她不用再为温饱发愁,过着踏踏实实的日子。
在原隆村,像汪宁霞两口子这样的“双薪农民”还有很多。因为就业机会多,村民只要有劳动能力、愿意干,就不愁挣不到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产业为村民创造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原隆村乃至闽宁镇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大约占到了总收入的60%。如今,村民们都希望村里的产业和引进的企业能够长盛不衰。
“现在原隆村贫困人口只剩下70户335人,整个闽宁镇也只有76户367人,大多是因家庭成员长期患病,或因年老残疾、家里缺乏劳动力导致的贫困,虽然脱贫难度较大,但在今年年底全部能实现脱贫,贫困村的帽子也会脱掉。”马彦萍自信地说。
产业可持续,农民就业、增收更稳定
记者走访的另一个生态移民村——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农民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的压力更大。目前,该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713户3714人,占全村人口一半以上。
庙庙湖村位于毛乌素沙漠西缘、黄河东岸,原来是大片盐碱坑洼地和沙荒地上,经治理和改良,如今已成为移民安置区和可耕地。快到达村中心时,记者看到一大群妇女在田野里采收蔬菜,另有数十名妇女在一处货场给刚收回来的辣椒打包,场边摆放了10多辆电动三轮车。平罗县妇联副主席马树新告诉记者,这里是宁夏华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个种植基地,也是庙庙湖村妇女们打工的主要场所。“基地离村子不远,村民骑车上下班很方便,中午还可以回家吃饭。”
“这些蔬菜马上要发往广州和香港。”华泰农公司总经理林伟光告诉记者,他以前长期在南方做农产品批发生意,2013年初,当大批移民正从西海固搬迁过来的时候,他应当地政府之邀,到庙庙湖村进行一番实地考察,很快看中了这片土地,“这里水土没有受到污染,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可以用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无污染的蔬菜瓜果,销往南方市场。”
当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华泰农公司以每亩200至300元的价格,流转了准备分配给庙庙湖村村自己耕地种的6000亩沙荒地,运来黄土和有机肥,培育、改良土壤,随后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当年就产出了蔬菜瓜果。“总共投入了三四千万元,政府有一些项目资金,但主要还是自己的积累和贷款,我喜欢做农业,而且相信做农业一定能赚钱。”林伟光自信地说,目前他的公司已开始赢利,今年计划收回总投资的30%。
华泰农公司获得了“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但回报也十分丰厚:种植基地在生产旺季每天可吸纳500多名妇女就业,一年劳务支出近300万元;公司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当地村民学习种植技术提供了培训、实操场地。
今年24岁的村民马青从2014年4月就开始在华泰农打工,除了简单的农活儿,她在公司还学会了一些植物嫁接技术和蔬菜种植技术。打工每天能挣80元,一个月可赚2000多元,但她不满足于此,还想和丈夫在基地租一两个大棚自己搞种植,多赚一些钱。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村民不只马青一个。林伟光说:“等她们的技术再熟练一些,我会把一部分大棚承包给她们种植,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以家庭为单位种植,效率会更高一些,村民的收益也会更多一些。”
因为起步较晚,庙庙湖村的产业门类还不多,但记者发现,作为笼头企业,华泰农公司的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性强,可为当地村民增收提供更宽阔、更稳定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