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8月21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 新女性 探索 原住民流失,古村灵魂何处寻? 乡村旅游走向旅居时代 “混搭”种蔬菜 种出大名堂 乡约四川兴文县给“泡菜哥”说媒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原住民流失,古村灵魂何处寻?

石泉苗寨鸟瞰

编者按

村民特别是原住民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承载着传统村落丰富的活态文化,如果村里没有一定数量的中青年,老年人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安置,那么,不但固态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活态文化更不可能传承下去,当地的经济也难以发展起来。

在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这次暑期田野考察活动中,许多调研者都关注了传统村落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现象,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期选编了他们对宁夏隆德县梁堡村、浙江金华市山头下村、重庆酉阳县石泉苗寨和湖北黄石市下容村阚家塘等传统村落的调研报告,以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对传统村落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注。

□ 刘仁俊 胡敏 龙明盛 彭珮琳 文/图

梁堡村:修整一新却少人居住

宁夏隆德县梁堡村离县城有40多公里路程,途中要翻过一座大山,来往的公交车也很少。

笔者进入梁堡村后,走了许久都没看到一栋古旧建筑。村委会梁主任告诉我们,村里的古旧建筑都在不远的一处山坡上。

按照梁主任指的方向,笔者沿着一条新修的马路来到梁堡村老村——梁家堡子。梁家堡子位居半山腰,入口是一个黄土垒的拱形大门。进了大门,便看到街道两旁许多风格一致的院落,门上都写着金光闪闪的“耕读传家”四个大字。这些院落和房屋显然都经过了修整。见一处院落开着门,笔者探头进去看了一下,院子里种植着玉米,两边的屋子都是空着的。见没有主人,便退了出来。

往堡子里头走,笔者看到有些黄土垒成的院墙上都画着大大的“拆”字,而灰砖垒的院墙则安然无事。走了一会儿,一处院落的大门忽然打开,走出一个身材壮实、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笔者上去和他攀谈起来。这名男子姓刘,在县城打工,家里还有两位老人,因为这个时节要收割小麦,他便回家帮忙。他家院墙是黄土垒的,被保留了下来,院里几间房屋的屋顶修葺一新,古宅里挂着一块旧匾额,但屋子里却十分残破与邋遢。刘姓男子的父亲弓着身子躺在床上。

据刘姓男子介绍,这里的每户院子都经过了修整,但村民大多不住在这里,而是住在山脚下公路两旁的新宅里,很少有村民到山上的老村住。

从刘家出来,笔者走在村里的街道上,依然不见村民的身影,安静得出奇。

山头下村:老人们每天等着集体开饭

山头下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尚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28幢,共260余间,由于年代久远,很多面临倒塌的危险,且原住村民已逐渐迁出,房屋空置率高,村内脏、乱、差问题严重。

山头下村户籍人口800多,常住人口却达2000,这是我们江浙考察组遇到的第一个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传统村落。村中大部分的古民居都租给外来打工者居住。这些外来打工者给村里带来了不少的收益,据村支书说,村里每年出租房屋可以收入200多万元,然而也使得人居环境变差,村委会正准备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整治,收回出租的古民居,修缮后发展旅游业。

除了务工者,村里居住的户籍人口大多是老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0多人。据村支书介绍,从2014年开始,傅村镇就有十几个村开展了居家养老公益服务,主要针对7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可以在村里的居家养老活动中心吃午餐和晚餐,4元钱一天,其中政府出1元,村里出1元,村民出2元。

山头下村75岁以上的老人有20多个。时近傍晚,我们看见三三两两的老人或提着保温桶或挎着竹篮,去养老活动中心打饭,也有一些老人就在中心就餐。

据介绍,除了居家养老,村里还给老人们购买了医保。在傅村镇,有些村出资对一些无人居住的老宅子进行了修葺,作为老人们的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可以聚在一起休闲娱乐。

经过对山头下村的考察,我们觉得,在传统村落走向衰落和消亡的今天,老人们真正成了家园中最后的守望者,政府应该在农村养老资金、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让传统村落的留守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石泉苗寨:老村子仍是游子们的根

重庆市酉阳县苍岭镇的石泉苗寨,大致形成于明朝末年,以石姓为主。在数百年的繁衍生息中,石氏家族形成了“耕读为本,忠孝传家,忠厚做人”的家训。这个村里的孩子大多很会读书,据统计,恢复高考至2014年,这里走出了61个本科生。今年高考考上二本及以上的学生就有12人。

与其他传统村落一样,石泉苗寨空心化也非常严重,常住人口只有150人左右,其中六七十岁的老人占了大半。在每年的春节和中元节,村里的外出人员大多会赶回家。在春节期间和寒食节前后十天,家家都会举行祭祖仪式,拜祭先人,打扫坟茔。老人们往往会在这种场合给后辈们讲述祖先的故事。

在外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石泉人,虽然大多只是在节日期间才回乡数日,但通过参加上述这些仪式,听长辈们讲述先人的历史,对石泉的认同感都会有很大增强。有些人还表示,自己退休后要返乡定居。

笔者了解到,石泉不少村民在县城陪读,一旦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会回到村里居住。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如果管教不了,在外打工的孩子的父母亲必定会有一人回来管教。

在石泉考察过程中,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村民和他们的后代可能会去远方,但他们把自己的根留在了家乡。看到石泉,我们觉得中国的乡村不会消亡。

阚家塘:美丽风景背后的衰落

走过山路十八弯,到达湖北黄石市下容村阚家塘,我们觉得好像到了世外桃源。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四周大山环绕,阚家塘坐落其中怡然自得,清冽的山泉从山中源源不断地流出,滋养着阚家塘的一草一木。

然而,在这美丽风景背后,却是让人心酸的现状:偌大的村子里面,仅有十几名居民,且全是老人,村里的年轻人都离开了大山,由于村子里没有学校,小孩也都被带出去上学了。在和老人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他们主要靠政府每月几十元的补贴和自己种田所得维持生活,子女们几乎不给他们提供生活费,也极少回来看望他们。但老人们表示理解自己的孩子,只是期盼能在过年的时候和儿孙们见上一面。

老人们对我们十分热情,从他们的眼神里,我们读到了他们的慈祥和渴望,这让我们感触很深。据他们说,村干部也都住在外面(县城或者是其他地方),他们担心如果村里遇到突发事件,根本来不及反应……离别时,老人们一直向我们挥手,我们心里涌上一股难以言说的滋味。

阚家塘是在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如今4年过去了,却依然在走向衰落,这实在让我们对传统村落的前景充满担忧。我们希望当地政府能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尽快发展当地经济和教育,吸引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归家乡、回归家园,让阚家塘这个美丽的古村落呈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安居乐业景象。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