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俭
广东梅州是蜜柚产区,时下漫山遍野的柚子将熟未熟,但已有果农提前采摘,抢早上市。针对此种现象,梅州农业部门近日决定,今年起对从事特殊用途柚果的生产经营者实施备案管理制度,并建立企业征信体系。对有多次早采行为、屡劝不改的经营主体予以惩戒,一经发现或被举报,经核实列入黑名单,在享受农业优惠政策、申报项目、评优评先时实行“一票否决”等惩戒措施。(据《南方农村报》7月31日)
此项决定,被媒体称为梅州史上最严“禁早令”,对此,梅州市农业局表示,出台相关措施管控过早采摘,是为了让柚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护梅州金柚品牌。
近些年,我国水果种植业发展迅速,竞争空前激烈,为了抢占市场,卖个好价钱,提前采摘水果的现象比比皆是,导致市场上虽然水果品种极大丰富,但不少水果半生不熟,口感极差。尝鲜的消费者往往花了大价钱,买到的却是劣质货。糟糕的消费体验,让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消费者对提早上市的水果都产生了疑虑和警惕,宁可选择耐心等待应季水果。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的许多水果都比传统上市时间大致提早1个月至3个月,有的甚至完全错季,其中有些是真正的早熟品种,有些是温室大棚种植,但也有相当部分不是人为催熟,就是提早采摘。本来抢早是为了错开上市高峰,卖个好价钱,但若人人抢早,早上市就失去了意义,不过是人为地将水果上市时间整体提早了几个月,不但卖不了好价钱,质量也大打折扣。以笔者的观察,北京今年的桃子市场就是明证,传统上九十月才大量上市的桃子,如今六七月已铺满市场,价格却不升反降,而桃子的口感却差强人意。
一味抢早,显然不但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也为水果种植业的持续发展埋下隐患,长此以往,无异于慢性“自杀”。因此,梅州农业部门的“禁早令”可谓是一项明智的措施,对保护和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留住消费者的信赖,都有积极作用,也值得各地农业部门借鉴。
但是,如果深究果农抢早的动机,我们就会发现,要真正遏制“自杀式”的抢早行为,仅仅靠一项“禁早令”是远远不够的。据媒体报道,梅州果农之所以抢早,一是担心销路,二是担心价格,因此有农户提出,希望政府除了在维护梅州品牌方面下功夫外,在拓宽销售渠道方面也能助力果农。笔者以为,这才是遏制抢早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引导农民看清市场大势,了解消费者需求。时下抢早产品铺天盖地,单纯抢早已失去意义,城市消费者已越来越看重产品质量,只有真正优质的产品才能持续赢得市场,笑到最后。农民若能明白这一点,就会增强种植优质农产品的信心。
其次,帮助农民打开销路至关重要。为农民搭建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销售平台,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发展电商、农超对接、订单种植、观光农业等,都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只要辛苦种植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农民自然会安心等待水果熟透。
再者,根据市场大势,引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引进质量好的早熟品种或晚熟品种,也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扶持当地大中型农企建立冷藏库等储存设备,让优质水果适当实现错季上市。
最后,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规划和建设深加工企业,也是保障农产品出路的有效方式,同时也可以带动农民就业。
针对抢早现象,如果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能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更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和支持,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那么,我们就会越来越多地看到水果熟透、笑挂枝头,农民应时采摘、增收致富的美好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