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家村旧村,绝大部分村民们已搬到新村居住
编者按
今年暑期,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派遣了12支调研组,分赴18个省(市、区),对部分中国传统村落进行田野考察,重点调查传统村落文化遗存与保护现状。调研人员由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组成,他们顶着酷暑,走村串户,在采集相关数据的同时,还与当地村民、村干部等进行了深入访谈,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新女性周刊》将陆续报道或选登调研组部分有代表性的调研成果,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士的关注,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政策、法规的制订和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本期选编的是关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考察报告。调研人员在本次暑期田野考察中走访了许多传统村落,这些村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村民增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
如何对传统村落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在开发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希望,调研人员的观察和思考,能够给正在和将要进行传统村落开发的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参考,以期达到既能有效保护传统村落,又能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绿色旅游资源的双赢效果。
□ 吴耀康 文/摄
7月23日到7月25日,我们——陕甘宁青考察组走访了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榆林市绥德县贺一村、郭家沟村和艾家沟村等传统村落,这几个村落分别处在相似的旅游开发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其中以韩城市开发时间最久,但在开发过程中均存在一些问题。
村落原住民日渐被边缘化
在韩城市党家村,笔者一行人看到,旧村里的传统建筑群都被围合起来,各个入口有保安把守。景区外有新建成的停车场、售票处和景区管理处。在内部有景区招聘的导游带领游客游览,地图、路标、绿化景观以及古建筑的文字介绍一应俱全。景区的古建筑保存得较为完整,但大部分无人居住,一些建筑如党族祖祠、党氏分银院、一颗印院等被用作展览馆,展示当地风俗或建筑主人的生平。从高处看,灰墙黑瓦,鳞次栉比,其中点缀着一串串大红灯笼,十分美丽,只是村子里有一处大型的现代舞台正在建设中,庞大的钢铁架显得十分突兀。
景区内有5家农家乐,由没有搬迁出去的本村村民经营。一家农家乐老板师女士的弟妹孙女士告诉我们,本村绝大部分村民已经搬到“坡上”(党家村旧址坐落在山沟中,当地人称旧村为“坡下”,新村为“坡上”)的新居居住。景区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由市旅游局招聘的外村人。另外景区里时常有民俗表演,主题一般是党家村婚俗,但是从外村请来的表演团队,婚俗也不完全是当地特有的。党家村每年能够从总体旅游收入中得到100万元,村民每人能分得300元。大部分村民仍然是种地或者去韩城市打工。
党家村村支书告诉我们,党家村旅游开发历史很长,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着手开发当地旅游资源。2012年,韩城市旅游局全盘接管党家村的旅游开发工作,而村委会只是做“配合工作”。村民基本上居住在坡上的新村,极少回旧居,只有经营农家乐和偶尔参与表演的村民会回到旧村中。
整个走访过程结束后笔者发现,在党家村的旅游开发中,村民的参与度很低。由于市旅游局的接管,村委会基本不参与旅游开发中的决策工作。而村民搬迁到新居后,对旧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极大地被削弱。村支书说,村民对每年300元的分红没有任何意见,但孙女士却认为300元太少。
和党家村不一样,绥德县贺一村的旅游开发尚在起步阶段,目前仍以村委会为主要执行力量,村落的原住民在旅游开发的进程中依然有较高的参与度。笔者发现,在村子入口处有新立的牌坊,水泥修葺的广场上立着四块新刻的石碑。村子内部的修复工作才刚刚开始,村支部书记姓党,正带领村民对党氏庄园的三号楼的上院进行修缮。他介绍说,对党氏庄园进行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古建筑,“村落建筑是贺一村最宝贵的资源,在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中不能破坏建筑的原貌。”
他告诉笔者,贺一村党氏庄园的旅游开发规划与党家村相似,后续将进行招标,由专业组织接管村落的旅游管理。至于贺一村村委会是否会像党家村一样完全退出村落旅游管理,他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还没走到那一步。”提到原住民如何参与旅游开发时,他说,目前有效的方法是由村民在自家院落开办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自负盈亏。
笔者认为,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对党家村的旅游规划重点放在传统建筑上,而由村落原住民创造的人文景观和田园风情却被忽略了,以至于完全从党家村中被剥离出来,村落原住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似乎被边缘化,这对传统村落特别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很不利的,因为一旦没有了原住民,传统村落就失去了血肉与灵魂,沦为僵化、封闭的建筑民俗展览馆。
流行文化侵蚀传统文化
刚到绥德县郭家沟村时我们很疑惑,村口挂的宣传标语怎么写着“欢迎来到双水村”?郭家沟村委会的会计郭世平告诉我们,2002年,一部电视剧曾到郭家沟取景,之后陆续有剧组来此拍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就是在郭家沟取的景,电视剧里的村名叫“双水村”,后来电视剧热播,当地人为了吸引游客,将错就错把郭家沟叫成了“双水村”,一直叫到现在。
郭会计说,前些年村子里还真想把村名改为“双水村”,但由于郭家沟村村名已经在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里,改名之事便不再被提起,“之前觉得别扭,后来就习惯了,别人随便怎么叫吧,反正我们自己还叫郭家沟。”
问到村民在旅游开发中是否获利的问题时,他介绍说,当地旅游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本村经济发展,村民通过向游客售卖农副产品、办写生基地和农家乐获利,出售的产品有洋芋加工食品、高粱饭等。村中有4个写生基地,每年每家收入为20到30万元,但是只有曾用作影视剧取景地的民居办的农家乐生意才好,普通村民家即便开了农家乐也没人去,“旅游开发只能使一部分人增加收入”。
我们发现,村子里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并不全面,通往村内的一条道路是去年新修的,除了少量的指引牌,村里没有地图、建筑说明等引导信息;停车场是公路旁的一块空地,车子开过时尘土飞扬;道路上散布着一粒粒牲畜和家禽的粪便;村民在入口处搭设一排蓝色凉棚,售卖旅游纪念品和食品(非当地特色);民居建筑的墙上挂着色彩鲜艳的广告,推销自家的特色食品;村内很多建筑墙上还印着影视剧拍摄所用的标语,一处民房的墙上画着充满现代感的涂鸦。
我们了解到,目前郭家沟村还没有成形的旅游开发规划。2015年7月,当地政府请陕西省设计院对郭家沟进行过相关规划的考察工作,但是至今没有下文。目前,村里的旅游开发和服务全靠村民自发进行。这样就导致了郭家村基础建设的不全面、村民经营的无序,甚至破坏了村内的建筑风貌。此外,现代流行文化的侵蚀问题比较严重,作为写生基地、影视取景地和观光场所,艺术专业学生、剧组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一些现代流行文化也伴随他们进入村庄,村内随处可见流行文化符号和影视拍摄所留下的痕迹。在一定程度上,这座村庄从实体建筑到村民的思想观念都被流行文化所重塑和改造,原来的村落风貌景致被破坏,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被改变。
绥德县艾家沟村位于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的山沟沟里,比较偏远,它的开发计划还在筹备阶段。笔者发现,由于完全没有进行旅游开发,艾家沟原住民的生活还没有受到外界的过度干扰,尽管空巢化现象同样严重,但村落的原生态文化却十分完整。笔者认为,艾家沟村内精美的古建筑、充满了陕北色彩的独特风俗文化和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田园景致,是艾家沟的核心魅力所在,如果把艾家沟套入千篇一律的旅游开发模式中,这个村落会不会失去原有的魅力呢?
(作者为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