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二(13)班 冯璐
互联网蓬勃发展带来的“电子书热”,自出现以来未曾消退,一直在被推广、传播,多媒体随科技的进步,利用人丰富的感官捕捉信息的程度逐步加深,丰富的阅读的形式。在这样以“快速、便捷”为核心的阅读发展趋势中,纸质阅读的发展和意义受到前所未有冲击和质疑,某些人竟称报纸为“黄昏事业”,纸质书的畅销量有所下降,高中生也不再手捧朦胧诗字字誊抄,更为青睐电子书、多媒体等新奇方式,如此看来,我们的生活是否还需要纸质书呢?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养成的最重要阶段,其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直接影响日后发展,而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网络中的文字良莠不齐,这对青年人的甄别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与之相比,报纸、纸质书的出版发行有一定的门槛,质量相对更有保障。以我个人经验来讲,各类名著是极少用手机和电脑阅读的,读罢感触颇深,得到思维或精神上的升华,也多半是在书本或是纸媒中获得的。我并不否认电子书信息之广,利于开阔眼界,但纸质书中隽永的诗句,经典的作品,给予青春里的我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我向来对过快的生活节奏和方式不敢恭维,但如今学业紧张,不得已而为之,可每当我捧起散发墨香的《诗经》之类的书籍,缓缓翻动书页,细细读着每一个久远的诗句,内心都会得到一种宁静。高三生活的紧迫让我的青春显得匆忙且充斥着不安的危机感,可那一个个铅印的字迹却为几近干涸的生活注入西湖之美,酿泉之醉,我甚至会固执地誊写北岛的诗集,以手抄本的方式珍藏着一份感动。慢阅读是一种态度,而纸质书便是它最恰当的载体,这使生活多了一点质感,摒弃浮躁,于报纸中了解最新的讯息,于泛黄的书页中寻找生命的初心,盎然的诗意。
文字最大的魅力,我认为在于其用有限的内容构建出浩瀚的想象空间,这空间没有明显的分割线,甚至连轮廓都模糊得不可辨认,手捧纸质书,不仅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更使想象力得到充分锻炼,而这一点,固定生成声音或图像的多媒体却很难做到。青年时期的人思维异常活跃,而在阅读、想象、思考、感悟中,会自然地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对青年人的成长和影响深远持久。
纸自西汉发明,东汉改良,一直是我国书写和阅读的主要材料之一,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功不可没。我绝不认为青少年青睐电子书和多媒体阅读是猎奇行为,但一缕纸质的墨香,却是生活中绝不可缺少的部分,尽管它有些许不足,但这承载了两千年中国历史的事物,也必将在新时代继续发挥文化传承的独特力量。 (指导老师 张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