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许真学
□ 李伶俐
7月12日的一场夜雨,把整个四川内江市淋透,刚走过东兴区杨家镇柏梨村的小桥,便闻到了迎面扑来的阵阵荷花清香。顺着柏梨村的小清溪河放眼望去,200亩绽放的荷花一朵接一朵,美丽极了。
“苏书记,来了啊。”一名男子放下手中的莲子,与内江市妇联下派到柏梨村的第一书记苏艳握了握手。男子名叫李少付,是这片荷花的主人,李少付又转头对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说:“现在想起来,这荷塘来得就像是做梦一样。”
不仅李少付觉得像做梦一样,所有的人都觉得这像一场梦,因为从决定种荷花到开始种植,仅用几天的时间,从下种到200亩荷花绽放,也仅仅只有3个月零20天左右。村支书王荣东则用“从没有过、不可思议”来形容种荷这件事。“我们村除了种农作物外,就还有几户仍在坚持发展蚕桑,其他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因为村子偏僻,村里没能发展起来其他产业。”也因此,柏梨村成了内江市的后进村。
为了扶持后进村和贫困村的发展,内江市下派第一书记进村。去年9月内江市妇联苏艳到了柏梨村任第一书记。“想让村里发展产业,但当时不知道从何入手。”苏艳眉头紧皱地说。此后,为了找到办法,她开始了入村调研。今年3月21日,苏艳和王荣东去低保户家了解情况,又经过那片成片的冬水田。苏艳突然想到:“如果是种荷花,这一片得多美啊。”
3月22日,苏艳带着荷花种植企业的技术员到了现场,看了环境、研究了土质,结论是适合种。当天下午,柏梨村就开了村民大会,发动大家种植荷花。可愿意种植荷花的村民的土地加起来也不过十来亩。李少付和另一名年轻小伙子说,“苏书记,我们来承包土地种。”最后只有李少付坚持了下来。
经村两委干部讨论后决定,荷花产业发展方向从散户种植往土地流转种植方向转变。苏艳四处借款,从武汉进购了种苗,村干部又发动村民流转土地,3月28日,200亩水田流转出来,村民们都来帮助栽苗。短时间内,200亩水田全部种上了太空莲36号。
“像这种叶还没展开的,下面就是嫩藕带。”李少付捡起一块泥土,扔向了田里的一根嫩枝。李少付妻子周志慧端出一碗野山椒泡藕带,让记者尝尝味道。细嫩的藕带最粗的也不过中指粗。“这藕带又细,还要采嫩的,怕是产量很低吧?”记者问。李少付说:“别说你怕,一个多月前我也怕。”一个多月前,成片的田里荷叶还很稀疏,大家都以为这个产业要夭折了,苏艳几乎隔一天就去看看。直到6月中下旬天气渐热,荷叶疯了似的生长,每天都有新模样,十几天时间水田里就长满了。“一棵藕带三天能够长出两根新芽,第一年还不会大量抽藕带,到了明年那就是几何倍的增长。”李少付告诉记者,栽种一次能够管5年左右,之后才会成片换种苗。虽然藕的产量不及大莲藕,但藕带的价格能够卖到批发10元每斤,零售20元每斤,并且这个品种荷花开得多,莲子也就收得多,能卖到15元每斤,荷叶还能制成荷叶茶,总产值还是十分可观。
眼看荷花开得旺盛,柏梨村短时间内筹办了起了首届乡村旅游系列文化活动,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宣传,7月10日活动当天却有上万人来到村里赏荷花。有条件的村民们卖起了凉糕、冰粉、卖土特产,一天就挣了几百上千元。在公路的转弯处有一块挖了三分之一的生姜地,王荣东告诉记者,那就是游客们来了说要买生姜,生姜主人廖正全去地里现挖的。
与生姜基地仅一条公路相隔的是一个村民大院坝,苏艳介绍这是为了举办活动整治的。70岁的黄庆银为了支持院坝改建,把鸭棚拆掉,为此,他把70多只鸭赶到了田边,自己在田边守了一夜。
“现在我们村比以前好了很多,村干部说怎么干,我们就跟着怎么干。”黄庆银笑着说。“现在种荷花,我们都比以前赚得多嘛,我们当然都支持。”说话的是黄庆银的兄弟,66岁的黄庆贵,他把家里两亩多田流转了出来,每年有1000多元流转土地的收入外,他还在基地打工,每天有60元工钱。在柏梨村,有27名和黄庆贵一样,把土地流转出来后到基地打工的村民。“打工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居多,这也是我们村的特点,年轻的都出去了。”李少付说。
也正是因为年轻人都出去了,为了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去年冬天,内江市妇联干部进村慰问贫困户,并发动爱心志愿者与10名贫困孩子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是妇联的职责义务,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希望所在!”内江市妇联主席苏晓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