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儿童福利联盟公布调查显示,面对“失去”带来的负面情绪时,1/4的孩子不会与人分享,近三成感到悲伤难过也不会找人帮忙——“宝宝难过但宝宝不说”,会寻求他人安慰的仅3.8%。
其实, “失去”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失落的情绪一般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然而,他们却远远不如成年人有处理内心危机的办法和自信。有无数案例表明:幼年时期的心理问题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难以愈合的问题。
因此,家长平时应多留意孩子的情绪与行为,如果孩子出现特别低落、愤怒或没食欲等异常反应,要主动开启对话。
孩子的失落情绪主要有以下几种:欲望不能满足、掌控危机、失去宠物、来自同伴的压力、父母长辈的忽视、父母离异、丧失亲人等。
欲望不能满足型
表现:情绪激动、放声痛哭、倒地耍赖;或者躲在一旁生闷气;或者压抑情绪。
建议: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让他知道“闹”无法带来他想要的东西;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的失落感,并安慰他“你感到失落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下我也会失落的”,让孩子了解失落、接受失落;和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掌控危机型
表现:做不好他想做的事,气得大哭大叫。
建议:父母首先要稳住,就让孩子适当地发泄出情绪然后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制造让孩子增强自信的机会,如做一些家务时让孩子搭把手;为孩子创造一个人际交往的圈子,让孩子在失落时可以求助他们。这个圈子里不光有父母,还有家里的其他亲人以及孩子的小朋友等。
研究表明,能够从失落情绪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孩子通常有能力让其他人帮助自己。
失去宠物
表现:痛哭、情绪消极、失眠、尿床等。
建议:带到安静的地方告知消息;不要责备孩子因失去宠物后的哭泣,让他释放一下情绪;转移孩子注意力,可以带他做些别的,做什么活动让孩子来决定,只要是孩子开心就好。
来自同伴的压力
表现:厌学、孤独、在外胆怯回家发脾气。
建议:多与孩子聊天,掌握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家园共育”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孩子:如可以去尝试别的小朋友的游戏、失败了才有经验、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很棒的”、像你这样的小朋友在别的地方也有很多;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王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