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培国
近日,在上海静安区某广场举行了一场“警社合作礼遇文明”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向行车记录良好的司机们赠送礼品。有的市民还带着孩子与树立在广场上的卡通人物“绿灯侠”合影。(7月12日中国文明网)
一套环保拎包或一张免费停车券,甚至是车辆保养维修大礼包,其实值不了几个钱,但对于司机来说,这种奖励是交警部门对自己文明行车的一种认可。在上海静安区举办的这场“警社合作礼遇文明”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中,对于文明行车的奖励受到当地车主的一致称赞,也在网民中引起大家对文明的向往与思考。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引申开来,对文明习惯的良好养成,一靠自觉,二靠约束。从实践来看,以罚款、列入黑名单等强硬的约束手段来培养市民文明意识,并非治疗不文明行为的良药。而通过采取奖励的方式,再辅之以宣传教育的必要手段,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说对文明旅游的引导。不少到重庆市巫山县神女景区的游客发现,景区入口处多了一块文明旅游签名墙,凡是签名承诺文明出行的游客,都会获得一顶文明旅游礼帽和文明旅游宣传箱贴。不少游客高兴地说:“把‘礼’字标志印在帽子上、穿在身上、贴在箱子背包上,也印在了心上。”
再比如在瑞典,许多超市都设立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如果顾客将易拉罐和玻璃瓶投入其中,回收机就会吐出收据,顾客凭借这个收据可以领到钱,以作为鼓励。在北京,从2013年起,也有社区试点分类投放垃圾奖励制度,每分类倒一袋垃圾积1分 ,满50分可兑换10元购物券,极大地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
由此可见,这种奖励小礼物的实物价值不大却意义非凡。现实生活中,针对不文明行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往往停留在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单向灌输上,在处置手段上往往侧重于以罚代管,而如今来看,这种“奖励思维”却往往能对文明的引导起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