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莹(左)正在和“薛莹班”班长范志敏探讨工作。(乔涛/摄)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党柏峰
6月30日,似乎酝酿着一场雨,阎良的天气异常闷热。
2点10分左右,中航飞机西安飞机分公司国际航空部件厂的第一遍上班号吹响。瞬间,数千人骑着自行车、电动车潮水般涌向厂区。
在工会干部小翟的带领下,裹挟在车流中,我们前往“薛莹班”。呜呜呜、噗噗噗……一进生产车间,震耳欲聋的铆枪声、风钻声合成强大的风动声音,问戴着耳塞的工人,必须大声喊叫,对方则附耳侧听。薛莹匆匆从工作场地走来,远远就和我们打招呼,虽然听不见,但从她的眼神里读出了待客的热情。我们的采访就在车间里的党员活动室兼“薛莹工作室”里进行。
“薛莹班”成立于2005年,目前共有15人,平均年龄28岁,其中3个本科,6名高级工,2位技师,党员5人。多年来,在薛莹的带动影响下,提前到岗开班前会,已然成为“薛莹班”的一个工作传统。
“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压紧器,力度上不要马虎,不然会给下一道工序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在每天的班前会上,薛莹和班长范志敏都会针对昨天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对于开班前会,薛莹有着自己的理由,“工作不能干完就行了,必须要遵循章法,绝不能随心所欲地干。‘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只有10分钟,我们不但能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交流探讨推广一些好的工作经验。”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薛莹班”无须提醒的一种工作态度和要求。常言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是在这个班组,无论谁遇到啥难题,师傅们都毫无保留地传授。28岁的王英4年前刚进来时经常一头雾水。“当时我啥也不懂、不会,有些工具我都不认识,更别说完成任务了,一听见上班号心就发慌,一点自信也没有,很长时间我都不敢独自上手。”回想起当初的情景,王英再次落泪,“要不是师傅们的悉心帮助,今天我都不知成啥样了。”
“没事,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谁没哭过是假的。”在师傅们的鼓励帮助下,王英终于独自完成了一道工序,当时高兴地哭了起来。“薛莹班”每个人都有一个信念:绝不能让外方代表小瞧西飞女工。外方代表认可的自豪感,自然也就成了“薛莹班”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目标和坚守理由。每当看到一架次高品质产品,特别是“薛莹班”赢得美国波音公司“用户满意员工”的盛誉,他们心中都会油然升起一股成就感和自豪感。
言及工匠,薛莹如此解释,工匠精神是源自对工作的内心的执着与热爱,用心做好一件事情。“多利用工具代替手工,让最简单的工序也要有标准。”在她看来,新时代的工人应该是智慧型,一定要勤于钻研思考,省力、省时、高效地生产出高品质产品。
“薛莹班”的主要任务是在术语叫做“蒙皮”的复合材料上完成1234个铆钉。他们使用的多是风动工具,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细心再细心,稍有不慎便会出现残次,影响到下一道程序。有一次,员工张露在使用圆形螺母做定位销时发现,复合材料稍不注意,就会有一个很微小的不易察觉的“窝”。张露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薛莹后,大家一起琢磨着如何解决这个“小问题”。风动工具靠风力工作,我们何不装一个可以调解风压的转接器?终于,经过实验,通过调节风压解决了这个难题。
外方用户的要求总是高于图纸和文件的要求,要想让他们挑不出毛病,必须追求质量的完美。“薛莹班”决定尝试“小改小革”,通过集体智慧进行技能创新,力求解决许多不起眼的“大问题”。短短几年,只要谁有好的想法,大家都会一起琢磨,几乎人人都成了“创新者”和“发明家”,他们先后对四五项工作流程进行了“小改小革”,自制各类小工具20多种,不仅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工作效率提高不少,产品质量更加完美,赢得了外方的高度赞许。
迫于任务,“薛莹班”加班几乎成了常态化。“说心里话,我真的不想让大家加班,他们理应有更多的时间经营自己的家庭和教育子女,照顾老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感同身受的薛莹决定从优化工序着手,将生产线无关的时间想办法找回来,争取在8小时之内完成任务,尽可能让大家少加班。
经过长时间了解,薛莹发现,大家总是加工完一张“蒙皮”,再去库房按程序申领下一张,这一来一去一次至少要花上40分钟。于是,她决定按架次领用,设计摆放架,分架次摆放有序,这样申领过程仅需10分钟。以前有的产品要到别的单位加工,需要好几天,优化流程后,薛莹协调了一个工艺路线自己加工,一个月就省了四五天时间。通过优化工序,“薛莹班”一天至少找回一个半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
尽管“薛莹班”的工种苦累,但大家似乎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总是不舍离去。27岁的刘猛毅几年前因为工作需要调离了“薛莹班”,心里始终感觉空落落的,去年终于再次回到这个集体,铆足了劲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32岁的张露和妻子同在一个班组。12年前,他有些郁闷地成为“薛莹班”一员,当时10个人中就他一个男的,心里非常抵触这份工作。“我们的产品绝不能出次品,它事关个人收入和国家脸面。”在李玉华师傅的严格要求和培养下,现在他已经成长为班组的骨干。
当被问到坚守在“薛莹班”的理由时,张露一脸自豪,“绝不能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我们中国工人也可以干得很棒。如果‘薛莹班’一直存在,我就会一直留下来。这里不只有荣耀,更有我的人生价值。如果有一天,‘薛莹班’需要我,我可以扛起这面大旗。”
范志敏是“薛莹班”第二任班长,作为元老级员工,她事事走在员工前边,“我必须把这个班的铆钉精神传承下去,让我们的高品质产品赢得世界点赞。”
将自己铆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是“薛莹班”精神,我们中国工人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