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贾莹莹
一个堆满废品的小院、一间低矮破旧的平房,12岁女孩小颖和她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爷爷奶奶都住在这里。
6月中旬,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走进这个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北海社区内的农民工家庭,采访了小颖的妈妈江女士。
记者看到,住着一大家人的平房不到40平方米,中间用木板隔开,外面既是厨房,又是小颖爷爷奶奶的卧室。里屋摆放了两张床,爸爸妈妈和弟弟睡双人床,小颖和妹妹睡旁边的小床。
“平时我们收完废品就整理摆放在院子里,所以有点乱,你别介意啊!”34岁的江女士是一个坚强、乐观的母亲。她告诉记者,周围很多居民觉得他们家的经济压力大,都表示想帮帮他们,但她都谢绝了。“咱们家几个人都能干活,养孩子够了!”
在城里,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2007年,江女士带着孩子举家从安徽老家来到沈阳打工。他们之所以出来打工,就是希望孩子不要在农村生活一辈子。“在大城市,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再苦再累都值得。” 江女士说。
如今,三个孩子都已经在附近的农民工子弟小学就读,江女士觉得沈阳对农民工的孩子还是比较照顾的,上学的问题比较好解决。“孩子入学的时候,学校要求我们老家出具证明,证明我们是外出务工人员,孩子在老家得不到有效监护,这样三个孩子的上学问题就解决了。学校基本没有学杂费,每个孩子只需交200元生活费,我觉得目前的经济压力还不太大。”
谈到孩子的学习,江女士对大女儿最满意,“我家小颖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前三名,而且还是班长。别人家的孩子都参加了补习班,我们家孩子多,家里困难,她从来也没要求去过。这孩子懂事,知道我们不容易。你看,墙上都是她画的画,多好看!”
记者看到,小颖的床头贴着许多水彩和铅笔画,这都是小颖利用课余时间画的。“我们收废品会收回来一些书和画册,她就从中挑几本模仿,我这几个孩子从来没买过课外书,基本上都是从我收回来的书里面挑的。”江女士告诉记者,大女儿和二女儿特别喜欢画画和舞蹈,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一直没有送她们去兴趣班学习。
江女士和丈夫虽然每天早出晚归,但是对孩子的学习丝毫不马虎,每天晚上,江女士都会督促孩子们学习,还给他们讲故事。家里没有书桌,她就把厨房的饭桌搬到屋子里。夏天闷热,冬天寒冷,即使生了炉子,屋子里温度也仅仅能达到15度。但是无论条件多艰苦,看着孩子学习,陪着孩子看书,在江女士心中比什么都重要。
在父母身边长大,孩子更自信
“我家小院虽然脏,但是周围的孩子都爱来我家玩,孩子的同学也特别愿意来我家做客。”江女士告诉记者,三个孩子从来没有因为父母是收废品、家里条件不好而感到自卑,也没有刻意隐瞒家里的情况。
“他们的班主任和同学都知道我们家是收废品的,我经常接到同学家长打电话让我上门取废品呢。”江女士觉得,对孩子的教育不光要说,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她和丈夫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收废品的而看低自己,孩子们受他们的影响,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低同学一等。姐弟三人与同学和同龄孩子正常交往,成为小区里最有人气的小朋友,小院里常常汇聚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和其他同乡比起来,江女士带着孩子出来务工更辛苦,但她觉得这是他们最正确的选择。
有一次,他们带孩子回老家探亲,明显感觉他们家的孩子比那些在家乡的留守儿童更开朗,见到老人也更有礼貌。“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心理更健康,更快乐,更自信。”江女士为此很自豪。
江女士从柜子里拿出孩子们的艺术照给记者看,“你看我的孩子们好看不?”朴实的她没有掩饰心中的喜悦。如今,三个孩子可以帮助她分担一些家务,同时也更加理解父母养育的不易,江女士信心满满地说:“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不过谈到未来,江女士还是有些隐隐的担忧,三个孩子都面临升学问题,想考大学还得回老家上高中,还有,如果要再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的素质,就得让他们上补习班,可上补习班的学费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虽然目前他们收废品的收入还算可以,但是今后会有什么变化,她不确定,所以她始终不敢多花钱,“我的钱要攒起来,将来给孩子们上学留着。”虽然小平房居住条件差,但是江女士从来没想过要花钱换个大点的房子。
“我希望孩子以后能当医生、当教师,总之别像我们一样就行。”江女士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