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6月23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综合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致家长们的一封信”说明了什么 4岁女孩跟着父母徒步去旅行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致家长们的一封信”说明了什么

■ 关颖

前不久,《重庆商报》图文并茂刊发了一条消息: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路某小区6个单元大门上,孩子们都贴出了“致家长们的一封信”。

信上说道,“我们也有自由,为什么不让我们出去玩耍!还我们自由。”“我们不是你们的出气筒!”“我们不是你们拿来比较的傀儡。”“我们受够了家长打骂的生活,你们开始打骂我们本能理解,可后来无时无刻地打骂,使我们忍无可忍。”信中甚至出现了“我们恨你们,家长”之类的过激语言。

人们常说,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他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可是当这种自以为“为了孩子好”的“爱”作用于孩子的时候,怎么就成了孩子对父母的“恨”了呢?

这让我想到此前曾参与过的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所进行的一项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涉及1224名在押未成年犯和对照组925名普通中学学生。

当问及“你恨过自己的父母吗?”表示“恨过”的未成年犯超过四成,普通中学生超过四分之一。当进一步问 “你恨父母的原因是什么?”在10个选项中未成年犯回答按比例由高到低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不理解我”占50.7%,“不关心我的心理感受” 占46.6%;“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占45.6%,“经常打骂我”占34%,“强迫我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占29.4%。

普通中学生的回答是:“不理解我”占71.6%,“不关心我的心理感受” 占55.5%;“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占51.7%,“强迫我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占50%,“经常打骂我”占26.3%。此外,父母总闹矛盾影响我、生活上不管不问、有困难不帮我、溺爱我和其他原因选择比例多在一成左右。

从两组未成年人“恨父母”的原因中我们不难看到,尽管未成年犯“恨父母”的比例远远高出普通中学生,但是他们“恨父母”的原因却是趋同的:父母习惯于自以为是、凌驾于孩子之上,对孩子“不理解”“不关心”“不让做”“打骂”“强迫”……重庆孩子给父母的“公开信”中表述的内容,与这个调查中孩子“恨父母”的原因如出一辙。

据报道,有专家说这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与孩子的沟通均出现了严重偏差”“家长对孩子有过激行为要向孩子道歉”。孩子的信一贴出来,家长们震惊、担心、自责、恐慌……怕孩子一时冲动做出傻事来。“狼爸虎妈”们纷纷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少家长还连夜与孩子谈心交流。

在我看来,这件事的发生绝不仅仅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偏差、缺少沟通那么简单。孩子们“恨父母”的原因折射出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权利的漠视,是以自我为中心制约孩子的发展、左右孩子的事情的必然结果,这也正是亲子冲突深层的、根本的原因。

在许多人心目中,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认为孩子“必须听我的”。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这就使得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智能和社会性参与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需求和对各种事物的见解,有不同于成年人的观念和行为,对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有积极或消极应对的能力。当处理某一个问题时双方意见不一致又都不肯妥协,冲突便不可避免。孩子们“恨父母”的那些表述,其实并非故意与父母“对着干”,而是表达对父母剥夺他们权利的不满。

然而,不容否认的现实是,如今对儿童权利的认识在广大家长中依然是个很大的盲区。去年实施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表示认真学过《儿童权利公约》的只有2.8%,看过的只有12.8%;表示认真学过《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只有6.4%,看过的只有31.3%。人们漠视儿童权利、自觉不自觉地剥夺孩子权利,与对儿童权利的无知不无关系。

以孩子为本,尊重儿童的权利,是父母与孩子互动中必须强化的理念。这样说来,如果希望孩子由“恨父母”向爱父母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孩子。孩子喜欢的是明智的、大度的父母,父母把孩子当作独立的权利的主体,把握好自己行为的边界,亲子关系才会和谐。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