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子
据报道,在6月13日上海国际电影节主题为“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的论坛上,电影界人士纷纷发言。面对当下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著名导演李安说:“我的意见是不要让年轻导演长得太快,不要揠苗助长。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中国,电影是一个新兴行业,这是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始。年轻人怎么接棒,我是36岁才开张,很晚熟的人。我现在回想起来,蛮感恩我是晚熟的人,是一个幼稚期比较长的人。”在李安眼里:“观众不是在看MTV。他看两个钟头电影,看的是自己,所以电影一定要有和情感、思绪、情怀有关的东西。炫耀科技没关系,只要讲到人心坎里就会得到回应。”他诚恳地说:“我拜托大家好好把握住这个黄金时代,年轻导演不要浮躁,学好基本功。电影是一个整体、自然、健康、多样性的发展,这样才能起伏延续,不要一下子变得泡沫化。”
李安导演的这番话让非影视界人士的我想起了不时会去的早市:早市上众声喧哗,影像很多但文字很少,人们询价都靠问:“这个多少钱?那个怎么卖?”不像超市里都靠文字标签不用开口问。但在一片口语声中,偶尔会有几点文字的身影冒出来,有的摊上会立起一个小标牌,上书“自然熟”或是“自家种的”几个字。初夏,最爱打“自然熟”标牌的是西红柿,其他的还有:买杏时,有人尝后会说“这个还真是有点杏味!”而这家的杏卖得比别家要贵许多。一个卖樱桃的小伙儿,他的樱桃看起来不及别家的大而红,而他的卖点是:“绝对有樱桃味的樱桃!”看来“保真保自然”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卖家的高级追求,而这切中的正是消费者的烦恼:现在的水果上市越来越早,颜值越来越高,但眼睛看不出、只有味觉可以尝到的是其天然滋味的丧失——杏没有杏味,草莓没有草莓味,枇杷也非彼枇杷了……
眼下热闹的中国电影市场让人也有这样的烦恼。在本次论坛上,演员成功变身导演的徐峥谈到了当下电影圈的“囧”:人才匮乏、资金却很多。博纳集团总裁于冬也认为,现在的市场很奇葩,在一个被资本市场裹胁的行业里,我们缺少耐心。
“钱多人才少爱着急”,这是一个问题。钱多是因为票房纪录频创历史新高,市场活跃,眼看前面的人挣了大钱,后来者跟风踊跃。但电影毕竟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只投入钱来规模生产是万万不能的。话说“一字千金”,但投入千金并不能保证得到价值千金的“一字”,更何况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电影创作比创作出“一字”还要繁复上许多倍。
对于“票房即将超美国”,李安导演看得很清醒。我们人多市场大,所以票房的超越不是难题,难的是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上的强势,不仅仅是其电影产业的功劳,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托了美国文化在全球传播上强势的福。二者可以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好莱坞电影的强势营销助推了美国文化的有形与无形输出,而美国文化又为这种强势地位的建立提供了软实力支撑。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文化起着精神引领和支撑的重要作用,如何学习他山之石,同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向世界提供更多文化价值,让中华文化走得更强、更远,这是中国电影人不可逾越的探求。
据报道,在4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因《入殓师》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提及中国,一脸艳羡:“中国的历史厚重,文化深厚,有那么多庞大的题材可以拍。”而在国际合作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他认为,作为电影人,一定要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拍摄的电影要展现自己国家的文化,电影本身就是世界语言,能够得到世界上很多人的理解。看来,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当下,文化创意产业也当勇于发声、善于发声。
据报道,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见面会上,面对媒体“如何看待票房”的提问,作家、编剧严歌苓坦诚地一语惊人:“我们太过于追求票房了,就像现在大家都在追求财富一样。我们应该强调电影的质量和意义,在我看来,很多电影根本就是无意义的,只是一种视觉消费。”“金爵奖”国际评委会主席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则说:以前我们观察现实社会发生的事情,思索这些事情在形而上层面的意义,然后,再把这些意义转化到影片当中去,这就使得影片具有更强的现实和情感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工作被混为一谈,没有了形而上的过程,很多现实直接被搬到电影中去,但是失去了电影本身的意义。“现在如果你说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得到的评价就是‘愚蠢’。人们更喜欢讨论票房而放弃讨论意义,但票房不可能(单独)决定一部电影真正的质量。”
一切都在变,但万变之中道法自然不变。“自然熟”是自然之道,秉持耐心与信心,在“自然熟”的过程中感知万物、体悟人心,并把这种领悟以电影美学的独特魅力,传达给可能心心相印的人群,此间,电影的现实关切、理想情怀不变。如果欠缺此情此心,那么,不管票房多高,也只能说是有票房的电影,而非真正有质量的电影。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当时光如逝水,洗刷掉一些杂尘,一介观众面对电影,他或是她真正能够触及的只有眼前作品的神采与意义,它是否还如当年一般明媚动人或是金刚怒目,都是票房所不能代替言说的。
在电影业的不缺钱年代,如何让电影真正的黄金时代也能够不负众望地到来,这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与历史的裁判,更取决于当下电影人的选择:人才创造历史,作品标注时代。而你是否做到了李安导演所说的“我诚恳,将心比心。我会成为我的电影。电影就是我的生活,与我共呼吸。”如果在一个不缺钱的大时代却还只能出产一切向钱看的小作品,那真是一种莫大的资源浪费与才华荒废,愧对“黄金时代”,也愧对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