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6月18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军旗飘飘 仰望天疆绘蓝图 致敬,雪域高原父子兵 嫁给这个当兵的就是图他实在 有一种父爱叫军爸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仰望天疆绘蓝图

——记火箭军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正在对某重大国防工程集智研究会审。 陈双维/摄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徐旭

□ 杨永刚 魏鹏

昨天,他们脚踏万里河山,手握笔尺绘就中国“剑鞘”,撑起中华民族不屈脊梁;

今天,他们仰望九天星空,敲击键盘布设大国“剑阵”,肩负亿万人民安危重任。

身居闹市斗室,心系国家全局。半个多世纪风雨征程,火箭军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不似怒火滔天,却是一默如雷,用数百项驰名全国全军的创新奖项,铺就一条为导弹筑巢、为祖国铸盾的强军之路,被表彰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透过戈壁滩冉冉升起的“蘑菇云”、万里天疆划过的绝美弧线,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皇城根下的一座军营,领略这支“国家队”的战斗风采。

导弹腾飞的奠基者

骄阳似火,长缨昂首。一阵号令过后,巨剑浴火轰鸣,刺破苍穹。

千里之外,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成员心潮澎湃——正是该所创业者设计的多型发射托架,让不同年代的战略导弹接续巡游天疆。

时光回溯。1958年,为适应尖端武器发展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决策,组建一支特殊的工程设计部队,该团队所在单位前身应运而生。

第一代设计者,有的曾留学海外,有的是国内精英,从“一穷二白”起步,勾勒出震惊世界的“中国首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铁塔、第一个某型导弹综合试验靶场、某型导弹第一个训练发射塔架……

从此,祖国天穹更加宁静祥和,世界和平有了分量更足的砝码。

寂寞战场,数载沉寂。1978年,他们设计的某型导弹训练发射塔架,斩获全国科学大会大奖。这项成果,彻底改变大型号武器发射样式和部署模式,使导弹发射效率以几何级数提升。

彼时,世界一流军事强国正整军备战,导弹武器建设飞速发展。如何在大国博弈中生存发展,成为他们夙兴夜寐的目标。

那年冬天,某核心工程上马,高级工程师黄炳华受命负责工程结构设计。几经风霜瓜熟蒂落,7项设计成果荣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仅某工程优化设计一项,就节省经费3200多万元。

黄炳华却因积劳成疾,罹患肺癌。生命最后一刻,他打着吊瓶,躺在担架上指导阵地施工……中央军委授予他“献身国防现代化模范科技干部”荣誉称号。

精神丰碑,化作永恒。53岁的女工程师范雅珍负责阵地验收,出现吐血症状仍不离一线,回京16天就病逝;工程师齐树山总是第一个冲进试验场测量数据,最终因肾衰竭倒在任务现场,年仅37岁……

所长田庆龙、总工程师费允锋、高级工程师谭可可等一批技术“大拿”,用创新破解科技堡垒,向一个个“禁区”发起冲击。他们将仿真评估、参数化建模等技术,创造性嵌入这一宏大工程设计中,成功突破复合传感、人机对接等技术瓶颈,终于成功智慧型打造“大国剑鞘”。火箭军首长批示称叹:这属于观念性的创新,具有开创意义!

未来战场的设计师

戈壁大漠,一场“红蓝”对抗演练激战正酣。

未来战争,发现即摧毁。扮演“红军”的某导弹旅,使出浑身解数,却在“蓝军”面前无处遁形。

创新团队当“蓝军”,既是“磨刀石”也是“设计师”。白天过招,夜晚复盘,一个个伪装方案,最终让千人百车奇迹般“消失”。

见此一幕,“蓝军”智囊团、团队骨干潘玉龙如释重负。数年前,他主动请缨,决心在“天眼”密布下,为战略导弹部队披上“隐身衣”。近百次试验,伪装技术实现从“静态模拟”到“动态适应”的跨越。数十项创新成果刷新纪录,取得4项国防发明专利。

天天想战事,人人当战士。每年,科研人员打起背包,走出实验室,参观地方高铁、隧道、桥梁建设工地,走进国防施工一线,开阔视野,聚焦“战场蓝图”寻找创新火花。

一次阵地调研,测试大厅内一幕让他们深感愧疚,官兵人挨着人、凳靠着墙,连转个身都困难。

“创新,绝不能与战场脱节。”所长田庆龙不无忧虑地说。他们把设计“准星”瞄准战场“靶心”,几经调试,阵地设计仿真系统“出炉”。

不求评奖“获得感”,唯求战场“通行证”。项目结题,他们没有急于报奖,而是把技术民主会开进施工一线,请官兵来当“军师”。面对不断“加码”的问题,他们认为:“官兵的‘不满意’,就是新的创新点。”

以往,导弹阵地内各系统“烟囱林立”,值班官兵任务艰巨。该所科技处副处长胡继波通过优化设计,使6个子系统拓展到19个子系统,最终全集成到1个平台中,仅需数人就能实现阵地智能管控。

聚焦打赢,步履匆匆。昔日设计阵地的“描图匠”,已成为未来战场的“设计师”,军营设计规划从“日常生活型”向“战备值班型”转变。

全域慑战的铺路石

“道路被毁”。演练途中,接到导调指令,某导弹旅一个梯队掉头换向。然而,横亘眼前的一座老旧桥梁,让满载的导弹发射车止步不前。

站在硕大的地图前,该所党委“一班人”陷入沉思。习主席对火箭军提出“全域慑战”要求,创新团队如何保障作战部队“全域机动”?

由高级工程师王然江担纲的任务组成立,专司破解打仗时路径规划问题。团队成员走进国家交通部门,协调共享资料数据;踏上漫漫征途,测量数百座桥梁……标定战车通行关键数据,录入电脑分析研究、比对建模,成功研发某道路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剑行天疆,路桥信息随行保障,精确高效的“综合导航”,让全域慑战有了基础支撑。

再上战场。该导弹旅奔赴陌生地域执行发射任务,搭载检测系统的装备车前置先行,适时对道路桥梁做“CT”,沿途道桥详尽数据、最优行进路线,尽显眼前。

面对这样的变化,深有感触的科技处长李吉笑了:“一天时间就能干完以前半个月的活,全域机动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全域机动的“毛细血管”打通了,但导弹结构精密,贮存要求高,如何确保贮存期间性能稳定?

创新目光投向“剑鞘”内部。他们查历史数据、下部队调研,终于取得突破,先后研制多型导弹防爆牵引车和多功能减震支架车,使导弹技术保障能力有了质的跃升。

积跬步致千里,部队需求就是创新方向。一次,在某导弹旅进行工程验收,一名指挥员道出一块“心病”:跨区机动途中,掌握导弹所处环境参数,只能靠停车检测,迟滞部队行动。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创新团队集中攻关,改进反馈系统,组织力量为导弹运输车安装了即时报警系统,对车体震动、车内温湿度实施全方位监控。

经鉴定,这套系统实现了对导弹运行全程可视可控,大大提升部队全域机动和综合作战效率。

建巢铸盾的国家队

滔滔大洋,战舰林立。一发发导弹呼啸而出,精确命中陆上目标……

电视画面中震撼一幕,让该所党委“一班人”倍感危机:导弹阵地,事关国家安危,和平之盾,底数究竟如何?

高级工程师叶琳提出,启动一项史无前例的研究,校验战略阵地核心指数。他带领创新团队成员,依托某国防工程进行艰苦探索,穿梭于全国10多家科研院所,求教数十位权威专家,撰写百万字的论证报告。

浴火重生。叶琳体重轻了、白发多了,甚至出现了幻听,最终带领团队获得一项项引领科技前沿的创新技术。

项目评审那天,面对厚厚的开创性成果,专家不由称赞:不愧是建巢铸盾的“国家队”。

一名名享誉国内外的设计“大师”,汇聚成一支引领创新方向的“国家队”。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长期致力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创新研究成果浩若繁星;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带头人谭可可获得国家、军队科研奖20余项,获评“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潘越峰,主持完成勘察设计和科研任务百余项,被誉为国防工程的“定盘星”……

“大师”身后,是一群正在崛起的年轻科研群体。高级工程师操静滨在参与的项目中提出10余项合理化建议,项目获国家勘察设计金奖;高级工程师张永利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建筑工程设计模式;高级工程师冯利指导勘测队技术人员,研发钻孔取芯和波速测试技术;高级工程师苏辉创新阵地变频通风模式,使阵地保障能力提高数十倍……

建巢铸盾,荣誉等身。所政委许凤忠介绍说,创新团队先后10人入选火箭军导弹专家,100余人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人才岗位津贴。仅近年,创新团队就先后完成重大应用研究项目50多个,极大提高了阵地工程综合能力,成为全军国防工程设计领域的“领跑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