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
报告回顾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构建普惠性儿童福利体系的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仅以促进儿童福利保护为目的而出台的国家级相关文件就多达30项。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保护处处长彭文儒表示,我们见证了许多地方的政府、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媒体,以及儿童自身共同参与到儿童福利网络建设中,跨越了儿童福利的最后一公里,以确保儿童得到基本的福利和保护服务。
报告指出,在儿童福利制度取得多项进展的同时,目前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贫困儿童的生活补贴水平仍然较低 ,并且还没有精准到覆盖所有困境儿童;另外,许多困境儿童同时面临多重挑战,如遭受虐待、缺乏家庭照料和抚养。
为解决这一问题,报告提出借鉴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的成功经验。该项目为在我国最偏远和贫困地区向困境儿童递送福利服务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服务模式。项目中所设立的儿童福利主任(又称赤脚社工)一职由社区成员担任,他们身处第一线,直接面对困境儿童及家庭,了解孩子们的困难并协助他们获得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或社会支持。
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自2010年开始以来,先后在河南、四川、山西、新疆和云南的120个村进行试点,目前项目模式已被推广到全国1000多个村(社区)。
报告还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儿童福利体系发展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要强化村级儿童福利服务能力建设,设立专职儿童工作人员和儿童活动场所。二是要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提升儿童工作专业化水平,建立专业化的儿童保护工作网络。三是提高儿童津贴标准,扩大儿童分类保障对象范围,逐步发展普惠型儿童福利。四是完善大病救助,为极重病儿童实行托底保障。五是完善儿童福利的行政管理体制,真正实行“儿童优先”的国策。
报告强调应完善儿童保护法律政策,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研制《儿童福利法》,用法律对政府、社会和家庭关爱保护儿童权利义务作出具体明确规定,实现依法关爱保护儿童权益的目标。
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组织致力于儿童福利及保护领域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编写。 (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