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该纪念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在1990年的5月17日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中删除。
5月15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和北京同志中心合作完成。报告显示,性少数群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遭受歧视,尤其是在家庭内部,来自家人的排拒和凌辱最为根深蒂固。
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就性多元话题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全国性调查。在2015年下半年的两个月中,共有超过3万 名人士回答了调查问卷。
报告显示,在中国,性少数人群依然生活在阴影当中,只有5%的性少数人士公开了他们的性身份。绝大部分LGBTI(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双性人)人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遭受歧视,尤其是在家庭内部;来自家人的排拒和凌辱是最为根深蒂固、刻骨铭心的。尤其令人沮丧的是,家庭的压力和排拒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有些LGBTI人士被迫接受心理治疗乃至所谓“扭转疗法”。
在医疗和社会服务方面,如果服务的提供者一旦获知或仅仅怀疑性少数人士的性倾向或多元性别身份,性少数人士在寻求相应服务时就会面临许多困难。那些感染HIV的性少数人士更是遭遇双重的污名化,他们在获取疾病防治和治疗服务以及无偏见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时障碍重重。
尽管性少数群体在娱乐和文艺作品中时常出现,但报告认为在中国社会当中,性少数人群的能见度依然极低。在学校、工作单位或宗教社群中,仅有约5%的性少数人士选择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性别身份或独特的性别表达方式。有15%的人向关系亲密的家人“出柜”。
在绝大多数性少数人士看来,“出柜”和遭受歧视之间有直接的联系。超过80%的性少数人士曾因自己的性倾向、性别身份或性别表达方式感到困扰。
但公众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呈现比较明显的分化,比如年轻人对性多元明显更为开放,接纳程度更高。同样,年轻受访者中有极高比例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性少数群体。
调查也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对性的多元都保持开放、接纳的态度。绝大部分(70%)并不赞同将同性恋视为病态,也不赞同对LGBTI人群那种基于僵化思维的偏见。非性少数人群的受访者同样赞成制定和实施平权政策,尊重和保护性少数人群。近85%的受访者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法律应明确表示保护性少数人群的权利。 (据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