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方
“穷养”“富养”一直是父母们热议的话题,笔者觉得,唯有爱才会让孩子健康成长。
大女儿5岁时我们去了美国。那时,身为博士后的先生养活一家三口人,买什么东西换成人民币都让我心疼,我恨不得一块钱掰成几半花。大女儿的生活水准跟着我们一落千丈。记得第一次去逛美国人卖旧货的yardsale,满载而归,一袋毛绒玩具,一袋小孩衣服。用洗衣机洗了以后,女儿穿着高兴,玩得开心。
在那段拮据的日子,女儿很懂事。去中国店买菜,她的眼睛总是被花花绿绿的小食品吸引,可是她记住妈妈说的话:“每次只能挑一个,不能超过一块钱。”在超市里看到喜欢的玩具她会拿起来先看价签,然后自言自语说:“哦,太贵了,等到降价的时候我们再来看看。”想起她当时的样子,至今我的心都酸酸的。
大女儿童年时没有几本属于自己的新书,因为十块钱一本的书对当时的我是一笔大钱。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她的成长,因为一到美国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最好的地方——图书馆。每周十几本甚至几十本地借,借回来如饥似渴地读,读完就催着爸爸妈妈去图书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新书的女儿却成了最爱读书的孩子。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随着先生找到了稳定工作,我们有了绿卡,我也有了工作,我花钱的手也慢慢地松了起来。我不再给孩子买人家的旧衣服,而是趁商场打折时去买。等到女儿上了初中,对穿衣戴帽有了自己的想法时,我就带着她一起去商店让她自己挑选。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女儿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自己的看法。记得上初中时女儿说:“有的同学家住公寓,自己没有单独的卧室,可是她们却背着coach包,穿着coach鞋。”我说:“我们和人家一样都不是富人,只是每家的父母把钱花在不同的地方。我们更愿意把钱花在你学钢琴、长笛、滑冰、网球、游泳上。你说哪种做法更值得呢?”
一次我给钢琴老师写支票时大女儿在旁边说:“妈妈,我从四岁学钢琴,到现在花了很多钱,这些钱够买一辆汽车了吧?”我笑了:“够买一辆宝马了。不过,看到你在舞台上弹琴,妈妈的心会紧张、兴奋、激动;听到掌声,妈妈会特别骄傲。这些都让妈妈感觉比坐宝马车幸福多了。”
我们向她传递这样的价值观:
她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家里的每一块钱都是父母辛苦工作挣来的。我们对她物质需求的满足是有限度有选择的,不会超越我们的能力所及。
做家务是没有报酬的,这是做女儿做姐姐的本分。考试成绩好,比赛得了奖是为自己做的,爸爸妈妈会为她高兴,全家会出去吃饭庆祝,但不会事先悬赏,事后物质奖励。
一个女孩子打动人的是健美的身材、自信的眼神和阳光般的笑容,没有这些,穿再贵的衣服人们在心里也不会给你打高分。
守住这些底线,并不意味着我是个在金钱上苛待孩子的妈妈。十一年级时,她要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科学学会组织的竞赛,因为那学期的功课和考试压力大,女儿想放弃。她说:“我准备得不充分,得不了奖,50块钱的报名费肯定是白花的。”我说:“50块钱你不用考虑,你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你已经准备了,别错过这个机会。”结果她得了二等奖,对于这意外的收获她高兴得不得了。
十一年级暑假她去华盛顿参加一个一周的活动,所有费用主办方都包了,可是我还是给了她100块钱。活动结束后我们全家在华盛顿玩了几天,在历史博物馆,妹妹挑了几件纪念品和书,交款的时候,我一时找不到信用卡,大女儿连忙从自己的包里拿出钱。后来她又给妹妹买了一件纪念衫。我跟小女儿说:“看,姐姐多好!”大女儿马上说:“那是妈妈的钱。”回到家后,她把剩下的钱交给我。
对于“穷养”“富养”,大女儿的看法是:“在小孩懂事之前不该富养。”看来小时候的苦日子在她的身上没有成为负能量,而是让她懂得了父母给予孩子的无限的爱和有限的物质之间是不矛盾的。
我相信女儿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比我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