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红在展位前展示技艺。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叶海燕 发自深圳 一幅绛紫色的京绣作品“合家欢”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真是高大上啊!”市民陈女士左看右看不住赞叹。
5月12日,2016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全国妇联组织举办的“巾帼巧手绣中华”非遗手工精品展在文博会首次精彩亮相,精美的展品迎来众多驻足的各方宾朋。
本次参展以“巾帼巧手绣中华”为主题,突出“绣”和“织”两种技艺,重点安排了来自四川、贵州、北京、江西、湖北、河北的蜀绣、羌绣、苗绣、京绣、西兰卡普、夏布、原村土布等七个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作品参展,体现了各地妇联发展特色妇女手工项目、促进妇女就业创业、帮助妇女脱贫致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的京绣,彰显了皇家御用绣品奢华大气的魅力。“京绣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静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于静是京绣代表性传承人,致力制作传统京绣绣法与原创时代气息相结合的京绣产品,已开发系列京绣产品15大类、600余种图案设计,成为外交部驻外使领馆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供应商。为了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京绣技艺,师徒传授和培训已不能满足要求,今年已开始“科班”招生了。
来自河北的仇莎是赞皇原村土布的第四代传人,她的太姥姥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织土布为红军做军衣、军鞋,她的姥姥从小跟着太姥姥织布,学得一手绝活,如今87岁的老人家现在每天还要织上2到3个小时。看到姥姥那代人手艺无人继承,村里的姐妹们生活艰辛,2006年原本做服装生意的母亲毅然回到村里,将七里八村的闲散妇女召集起来学习织布技艺,仇莎的姥姥成了培训老师。母亲组建了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在17个村子动员了1000多名妇女,传授她们从棉花种植、土法染色到织布的一条龙技艺和方法,不断推出服装、家纺等新品种。年轻的仇莎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和母亲一起将原村土布的技艺传承下来,还进一步创新发展,走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路。村里的大妈大婶们以前年收入不足千元,现在在家就可以月收入1500元,多的能有3000元。
参展的7家妇女手工品牌企业,都是在各省市妇联精心培育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当地妇女手工龙头企业,致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帮助妇女精准脱贫、增收致富融合发展。成都盛世文锦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汶川大地震后,在省市妇联的支持下,实施“一针一线”女性手工就业帮扶计划,免费对灾区妇女进行羌绣、蜀绣等手工技能培训、发放订单,帮助两万多名妇女实现就业,开创了灾后民生恢复、女性居家灵活就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贵州黔粹行发展有限公司主动承接省妇联“锦绣计划”绣娘培训任务,培养了大量民族文化传承艺人,并辅助他们传承创新,带动了农民手工艺人劳动致富。
江西夏布绣展位前,张小红正埋头在绣绷上手指翻飞。夏布绣是以夏布为绣地,以材质命名的绣种,俗称麻布刺绣,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绣品融合了夏布的自然肌理和国画的水墨韵味,画面具有深浅、明暗、虚实的变化,色泽古朴,深沉典雅。2002年,从小得到姑婆绣艺真传的张小红,带着一帮姐妹成立了新余市渝州绣坊,15年间免费培养了700多名夏布绣技艺的传承者,同时,在重拾古老技艺中,她所创新的夏布绣工艺获国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46项,被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认定为中国艺术刺绣新绣种,被誉为“中国夏布第一绣”,其公司创作的作品先后荣获60多项国家和省级奖项。
张小红们的付出,让参展作品突出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创新,体现了传承性、文化性和创新性,注重用现代设计的力量来保护非遗,注重用时尚的方式来演绎、传承传统文化,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和淳厚的艺术内涵,在国内外市场上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