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4月21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成长 爸妈需提早规划子女职业方向 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二胎不可“照猪养” “花花风筝会” 吸引众多孩子参与 外出春游需要注意什么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文理不分科成为趋势

爸妈需提早规划子女职业方向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万学子的前途命运。

■ 中国妇女报记者 陈若葵

于2014年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已明确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考生录取机制,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16省份先后出台了本地区高考改革方案,通过梳理不难发现,改革招生批次和科目设置是多省份改革的重点,文理不分科也将成为趋势。

备受关注的北京市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日前公布。新方案2017年秋季启动,届时入学的高一新生,将“尝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及2020年的新高考。

记者从此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发现,与现行的高考招生模式相比,新高考可谓“伤筋动骨”。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取消文理分科,报考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的成绩构成。从2017年起,英语听力采用计算机化考试,一年两考;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

这一爆炸性新闻,将对北京的中学课堂、对高中生的学习和未来选择大学、选择专业等产生巨大影响。学生和家长该如何应对?

选考给了孩子更大的自由度

根据新方案,选考的3门成绩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那么,何谓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即从2017年开始,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设定的所有科目全部列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13个科目。考试将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等级性考试科目的成绩,可作为高考成绩。13门学业考试科目中,同时设有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的科目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试卷将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高考成绩最终由“3+3”组成。

中国妇女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家长对于这样的改革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这项改革打破了原来文理科的壁垒,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家长翁先生表示:在纳入高考成绩的科目中,学生可从6门课程中选取3科分别与语、数、英组合,有20种搭配方式,且能文理自由组合,有利于尊重孩子的兴趣,使之扬长避短,不必拘泥于学文还是学理,比较人性化。

“人的兴趣本来就是多方面的,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爱好并非水火不相容。比如,我女儿擅长历史、化学、生物,对物理的兴趣就不大,成绩也不理想。但她目前读高二,因为赶不上新高考,不能用历史代替物理,只好硬着头皮去学。为此,女儿很是羡慕如今正读初二的学弟学妹,他们将会有更灵活的选择,可以不为类似的事情烦恼了。”翁先生说。

陆飞就读于北京市海淀区一所高中示范校,喜欢画画、地理,理科成绩很好,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规划,“准备学建筑,我恰好赶上了新高考,所以,不一定选择化学、生物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当然,物理是必考的。我很可能把地理作为选考科目,那样,我的成绩很可能会更有优势。”陆飞还透露,“以前,妈妈担心我耽误学习,会控制我看地理课外书的时间。新高考实施后,我会选考地理,既能拿高分又能发展自己的爱好,妈妈应该不会再限制我了吧!”

新高考改革方案也促使一些家长开始思考是否改变自己过往对孩子的培养计划。

苏女士的女儿目前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所示范高中读初二,地理、生物学的不错,物理、历史不算理想。显然,女儿选择学文历史会拖后腿、选择学理物理会拖后腿。苏女士曾经关注过一些高中的国际班,有意送女儿出国留学。如今,新高考方案让学生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苏女士开始考虑未来会让女儿参加国内的高考。选考文理组合,充分展示女儿的优势。

分散考试会是减负还是增负

从2017年开始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会不会意味着“增负”?

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高考实行“必考+选考”的模式,但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却是选考不选学。“实际上是减负,因为改革是在推动学生的自主选择,必修模块比以前少了。”

二孩妈妈唐女士很赞成这项改革。“女儿自从上了高中以后,模块考试、期中期末考试、会考等,感觉考试特别多,孩子也比较辛苦。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后,必修模块少了,学生平时参加的考试也会少一些。我儿子现在小学六年级,估计到那时他的高考压力会小一些。”

中国妇女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也有家长心存疑虑——

改革之前,虽然所有的必修模块都纳入考试,但那些与高考无关的课程,不具有选拔性,考试难度相对较低,且成绩高低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重要;而从明年起实行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直接与高招挂钩,考试难度是否会增加?

根据新高考方案,高考两天只考语文、数学、外语,选考的3门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在高中三年期间进行。对此,家长孔先生认为,计入高考成绩的6门功课,分散考试,表面看来,学生的考试强度减轻了,但并不意味着压力减小了。2020年之前是两天考四个时段,其中理综和文综各涵盖3门功课,总共考察6个科目。改革之后,选考的3个科目分散到三年的学习中,但很有可能集中在高二阶段。因为计入高考总分,学生和家长都会比较重视,这样,孩子会从高二甚至高一起就进入备考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高考的“战线”被拉长了。而且,从已经实行的浙江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却有变为“小高考”的趋势,学生压力不减反增。

针对新高考在英语方面的调整,部分家长的观点是早做准备。江岚的儿子刚上初一,英语读写还可以,但属于哑巴英语。考虑到儿子将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总计50分,江岚刚给儿子报了一个少儿英语班:“现在是学期中,只好插班了,上了一次课,儿子明显和同学有差距,不过,我不着急,慢慢赶吧。不过,重视英语的听说能力,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也有好处。所以,既然高考有这个要求,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去适应。”

走班制考验师资也考验学生

高考“3+3”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改革,直接影响到高中教学的变化与水平,意味着全面走班制势在必行。所谓走班制,是指学校内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个人层次的班级上课。

那么,所有的高中都具备足够的师资能力吗?这也是家长们关心的问题之一。

侯女士说,按照惯例,学生中学理科的多、学文科的少,因此,各科老师比例相对固定。实行选课制后,学生对教师需求可能是不固定的,那么,所有的高中是否都为学生的需求提供足够的师资,保证合理的师生比?如果有的学校师生比悬殊,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她担心:“这是不是意味着今后高中学校会出现差距,名校越来越好,弱校会越来越弱?”

的确,从理想的角度思考,高考“3+3”给学生的选择权留有余地了。但是,从已实行新高考试点的浙江、上海的具体情况看,由于一些中学没做好准备,缺乏师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跟不上,学生选科存在严重的功利导向,选课走班的效果打了折扣,甚至有名无实。因此,这就需要在改革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大政府投入解决师资和课程建设问题,避免改革拉大校际差距。

对于即将在2017年升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必然面临着走班制的挑战。走班制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原有的班级观念被打破,没有了固定的同学,学生们在班集体中的存在感会淡化,班主任老师也不可能一直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变化。

家长普遍认为,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应该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之懂得自我反思,能够自主调整学习状态。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有可能在高中学习中占有优势。也有一些家长担心,如今的孩子从小就被家长和老师管惯了,面对这样的变化,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很容易放松,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新高考方案同时指出,高等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中,分专业(类)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得超过3门。考生只需满足高校选考科目中的任何一门,即可视为“符合报考条件”。

看到这样的内容,既是家长也是大学老师的洪先生第一反应是,孩子选考的科目要与未来报考的大学和专业挂钩。因此,作为家长,应尽早发现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发展特长,有必要和孩子一起,在他读高一时开始规划他未来的学习方向,根据高校公布的对选考科目的要求,选择相应的考试科目。洪先生认为,“3+3”高考科目改革方案也将有助于促进学生提前了解大学专业,改变当下高考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和跟风。面对新高考改革方案,如果家长与孩子能够提早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在备考时定会更加主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