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开东
儿子启元四年级时已能很好地写作,且常有惊人之语,比如“小麻雀傻乎乎地站在电线上一排,像五线谱上的音符……”“我希望能够把蔚蓝的大海切一块下来,放在我家里做游泳池……”
但我也发现,启元最大的问题是有句无篇,精练没问题,就是太短了。
有一次,我找到一个机会,幽默地对儿子说:“儿子,你的文章每一篇都很漂亮,但是每次我读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它就突然结束了,这不是吊我的胃口吗?这就像你吃饭,吃得最痛快的时候,锅里就没了。”
儿子红了脸说:“没关系,什么时候,我给你们写一篇长的。很长很长,长到天上去。”
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深圳外国语学校的校长邬晓莉。她最惊人的所在是每天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这个广播的栏目叫“爱的叮咛”,这个故事一讲就是十年。后来,《爱的叮咛》出版,风靡一时。而邬晓莉校长也被孩子们称为妈妈校长。
邬晓莉校长的女儿叫笛子,这个可爱的小姑娘从5岁就开始拉小提琴,后来常年在美国读书,但是对小提琴的热爱都没有变。她经常参加公益性演出,也会给名家跑场预热。最后,笛子被美国耶鲁大学录取,据说,笛子被录取的原因之一,不是她来自一所著名的高中,而是她喜爱的小提琴。
在我看来,耶鲁大学看中的不是笛子的小提琴技艺,而是一个孩子对小提琴20年的坚持,能够20年不变地坚持做一件事情,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坚持也是需要学习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倒不是在意启元的文章长不长,关键是看他能不能坚持下去。
于是,在一个暑假,我们沉浸在儿子的写作中,每天我和孩子妈妈一起看,抢着看,猜测着故事的走向……儿子在一种巨大的肯定中,文思泉涌,我们所做的就是打印,鼓励,解读。一个9岁的小男孩在那个暑假完成了一部作品,尽管稍显稚嫩,但是,这不再是作品,而是一种毅力、一种坚持、一种品格,也是未来的一种命运。
家长该如何让孩子长期坚持,进而养成一个好习惯呢?
我的体会是,要让孩子有方向感。让孩子选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孩子喜欢的,他坚持下去的可能性也会强一些。
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权利。这个权利包括孩子选择目标的权利,还有随时放弃目标不受嘲笑的权利。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自由,人唯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会有创造力。
让孩子把大任务划分为很多小的计划。每天或大或小,孩子都能完成一些小计划,让孩子每天都能看见自己的进步。一个一个小计划,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大任务的完成,一个大任务完成了,一种品格就会潜移默化地养成。
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让孩子觉得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父母都是他忠实的粉丝,每天都在享受着他的成功和喜悦。人只有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才会自觉建立起担当意识。
一句话,过程比结果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追求比超越重要。人生是一个生命过程,好好享受这个过程,才能够让孩子的生命之光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