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发现,与 2000 年相比,男女两性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说法的比例分别回升了10.5 和 10.7个百分点。本文采取话语分析的视角,结合三个省的调查发现,人们对“嫁得好”进行了重新表述,对其赋予了多重的新意义,大大超出了以婚姻为手段改善经济社会地位的固有意义。
■ 吴利娟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发现,对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男性表示认同的比例为40.7%,女性认同比例则更高,为48.0%。与 2000 年相比,男女两性认同这一观念的比例分别回升了10.5 和 10.7个百分点。而且,女性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同比例显著高于男性,2000年和2010年的差距分别为7.1个百分点和7.3个百分点,保持稳定且略有上升。统计数据上的变化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关注:人们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同上升意味着什么?它反映的是传统性别观念的回潮,还是当代社会更为多元的价值取向?或者说是市场化时代女性建构积极的性别身份认同的一种策略?
话语分析与实践调查
本文采取话语分析的视角,从话语的实践性和规范性出发,剖析“干得好”与“嫁得好”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话语的实践性指的是将话语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强调话语并不是对社会现象的临摹或再现,而是引发和建构了社会现实。社会成员在特定的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下,借助于一些特定的话语策略,在不同的语境中建构出“话语性现实”。本文致力于考察人们在谈论“干得好”与“嫁得好”的时候生产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和联系,分析关于“干得好”与“嫁得好”的话语对社会性别规范的生产具有怎样的意义。具体而言,当人们谈论“干得好”与“嫁得好”以及二者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时候,哪些做法和行为被承认?同时又排除了哪些做法和行为?也就是说,人们是在怎样的排斥性规则下系统地生产出对女性的身份定位?进而塑造出怎样的女性主体和社会性别规范?
本研究采取定性实地研究的方式收集资料。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期间,全国妇联“男女平等价值观研究与相关理论探索”课题组先后在广东、湖北、上海三省(市)开展调研,在每个省(市)内选取一个城镇调查点和一个农村调查点,在每个调查点选取至少4位女性居民和4位男性居民,通过焦点小组的方式收集资料。
人们对“嫁得好”的新理解
由于婚姻的普遍性以及对“男高女低”婚配模式的普遍期待,婚姻被认为是女性改善其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手段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相似,“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等说法都在强调婚姻对于女性的重要性。但是,怎样的婚姻才算是“嫁得好”呢?在访谈中,受访者对“嫁得好”的诠释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不认同“嫁豪门”式的“嫁得好”;第二,既重视经济基础又重视感情基础;第三,强调婚姻家庭带给女性情感上的满足。
——嫁豪门≠嫁得好
当受访者被问到怎样理解“嫁得好”的时候,大家纷纷给出“嫁给有钱人家”“往上爬”“金钱至上”“有房有车”“风光舒服”“傍大款”“嫁豪门”之类的解释,但又同时表示这是“有些人”的想法,自己并不认同。也就是说,受访者认为社会上确实存在通过婚姻改善物质条件、实现经济社会地位提升的观念,但本人并不认可这是“嫁得好”。他们反对的理由主要提到了婚姻风险和 “嫁豪门”并不一定就幸福。
提到“嫁豪门”的婚姻风险,广东农村混合性别焦点小组的受访者如此表达了对婚姻风险的担心:“老公赚钱赚得多,肯定会变心”“赚钱多就出去不回来了”“有钱就会变心啊”。上海城镇男性焦点小组的受访者也说,“你傍大款你能傍到什么时候?你到了40多岁,变成一个黄脸婆了,他到时候会要你吗?”
——经济基础+感情基础=嫁得好
虽然受访者都不认同“嫁豪门”就是“嫁得好”,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好”的婚姻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以不影响婚后物质生活水准为最低要求,不少人对经济上的门当户对表示赞同。同时,受访者都强调“好”的婚姻也必须同时具备感情基础,但是对感情基础的评判并非完全取决于当事双方是否相处融洽,男方的家庭背景和个人品质也被认为是影响婚姻质量的重要因素。
各地受访者对婚姻经济基础的要求可以用“不求大富大贵,但求门当户对”来概括。广东城镇女性焦点小组的受访者认为,“如果说家庭经济过于紧张,不管是嫁过去还是娶过来,可能他(她)都有心理压力,经济上基础不够稳,所以说不是要求你大富大贵,至少你是小康家庭吧。”也有受访者提到在经济上至少不要欠债,影响婚后的生活水准。
——女性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嫁得好”最重要的表现,用广东城镇女性焦点小组受访者的话来说就是“(老公)对自己好咯”,“(老公)对自己不好,有钱又有什么用”。所以无论是强调经济基础、性格合得来、家庭背景好、人品好,最终还是要“对家庭好对自己好”才是“嫁得好”。其他受访者也表示,“这个人是值得你托付的,对你真正好的,这样才会去嫁”,“女人最终还是需要一个依靠,这个男人有钱他天天不回家天天在外边鬼混你要他干吗?女人最根本的还是一个心理上的依靠” 可见,女性在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是“嫁得好”的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人们对“嫁得好”进行了重新表述,对其赋予了多重的新意义,大大超出了以婚姻为手段改善经济社会地位的固有意义。“嫁得好”意义上的转变主要表现为:(1)虽然“嫁得好”仍然包含有经济诉求,但并不是越有钱越好的“嫁豪门”,而是看重经济上的“门当户对”甚至“够用就行”。也就是说,男方的经济条件不是越高越好的“天花板”,而是构筑小家庭生活基础的“地板”。(2)个人的情感诉求在“嫁得好”的新表述中更为突出,得到了更多的强调和认同。这种转变可能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代表了一种进步,富足的生活不是女性对婚姻的唯一追求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条件的重要性下降了,情感的重要性上升了;另一方面它也说明一定的经济条件成为婚姻生活必须具备的基础,因而经济条件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看反而是上升了。
(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