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3月24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 谁在导演“王娜娜们”的人生? “只生不养”看似无情也有无奈 “讨如厕不冲檄”是讲求技巧的文明倡导 天价复号费 就近入学≠最近入学,说服老百姓了吗 “银行卡遭盗刷”需要举证责任倒置 治理“裸游”,依法经济惩戒可有作为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生不养”看似无情也有无奈

□ 杨朝清

如今,很多“80后”、“90后”已为人父母,可不少年轻父母生下孩子后就“甩手不管”,将孩子交给长辈、保姆来带。一项调查显示,58.0%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年轻父母“只生不养”的现象普遍存在;63.1%的受访者认为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是造成此现象的主因。(3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然而,心理期望和角色扮演的反差,让“只生不养”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从表面上看,是年轻父母缺乏责任和担当,将抚养下一代的家庭功能要么转嫁给父母,要么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寻求外力支持;从本质上来讲,看似无情实则无奈的“只生不养”,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功能的分化。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一书中,对传统社会的婚姻、家庭和生育关系做了阐述。在现代社会,尽管父母和子女的“家庭基本三角”没有发生改变,但生育模式却发生了变更——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生育观念从“结婚是为了生育孩子”到“结婚不只是为了生育孩子”的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只生不养”。

养育孩子既是一种道德责任,也是一种情感义务。不可否认,少数年轻父母患上了“软骨病”,在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上存在着误区:爱是离不开责任和担当的一种社会存在,那种将养育孩子的“包袱”甩给父母或者交给保姆的做法,说到底是精神“缺钙”的产物。

“只生不养”虽然是少数年轻人的主动选择,却是大多数年轻父母的无奈之举。在当下,大中城市集聚着众多的优质资源,也吸引着大量的劳动者;激烈的社会竞争,沉重的生活压力,让许多年轻人处于一种劳累甚至“过劳”的境地。将养育孩子托付给父母或者保姆,也是一种无奈的“自我救赎”。

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风险社会,为了给孩子筑起一道周密的防护网,许多家庭都采取了一种“寸步不离”的守护方式。当养育孩子和挣钱养家发生时间冲突,当年轻父母分身乏术、角色冲突,他们往往要做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就此而言,在年轻父母的价值排序中,亲情和家庭并非不重要,而是在坚硬现实的挤压下,他们“不得不如此”。

面对“只生不养”,我们要摘掉“有色眼镜”,少一些居高临下、先入为主的道德指责和人性评判。一方面,读懂年轻父母的爱与痛,正视年轻父母的“托幼”需求,通过家庭、市场和社会多种渠道来为年轻人提供社会支持;另一方面,年轻父母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内,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关心。只有多一些陪伴,多一些亲情互动,家庭生活才会更有品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