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编者按
从昔日的复旦投毒案,到今日的北大学子涉嫌弑母案,从北京邮电大学24岁研究生毫无征兆地跳楼自杀,再到史学天才安排好“后事”后从高楼纵身跳下……这些被很多人视作“人生赢家”的高才生何以选择了令人讶异又悲愤的命运?
惊讶悲愤之余,要想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模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更多地对他们的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予以关注。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吴军华
□ 刘伟玲
3月3日,福建省福州市警方发布的北大学生涉嫌弑母被通缉的消息一经披露,社会舆论立刻一片哗然。连日来,该案持续引发社会各方广泛关注。同时,随着媒体的集中报道,也让这位高才生呈现给了人们多面的人格标签。在同学眼中,他是“学霸”“大神”且待人和善;在亲友眼中,他孝顺懂事,每晚都与母亲通电话,常常在人人网等社交媒体上表达对母亲的爱意,母亲一直以儿子为荣。
尽管犯罪嫌疑人吴某的作案动机及作案方式至今成谜,但人们对于“大学生弑母案”的道德底线还是再次遭到挑战。不少人认为,如此极端的案例不仅仅是一场家庭悲剧,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场社会悲剧甚至教育悲剧。有心理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呼吁,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健康人格的成长,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让孩子的智商与情商达到同步发展。
同学印象中的他与“涉嫌弑母”判若两人
“高中时期的他,学习、生活很自律,有宏伟的理想抱负,有清晰的人生规划。同宿一年,作息时间、学习时间、锻炼时间几乎雷打不动。我很担心我会把他描述成冷酷的机器形象,而事实上他是宿舍夜聊各种段子的分享者。人际交往上,不求回报的付出。我相信很多人都曾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受到他的帮助,因为我自己也曾无数次被温暖到。集体活动上,我忘不了他高高地走在班级最前面,玩着各种幽默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做一件又一件事情的身影。”
“刚上大学的时候时不时会交流,我们也互相关心一下对方的情况。说实话好多次他来找我聊天的时候我真的意外又惊喜,那种能被大神惦记并关心着的心情。后来联系慢慢少了点,大家学业都很忙吧。但每年的节日,我的生日,他总会出现在我的聊天窗,说实话我昨晚翻了聊天记录才发现,案发后的这次生日他没有出现,而我之前却浑然不觉,真的很难过。”
这是吴某的高中同学陈亮(化名)在微信朋友圈写下的对吴某的记忆。吴某涉嫌弑母案经披露后,他的亲人、挚友、同学以及老师等无不感到震惊且难以置信。在他们的记忆中,个头1米8多的吴某,声音温和,是一个开朗、热情、自律而又帅气的“学霸”男孩。有消息称,吴某的父亲2010年因肝癌病逝,母子俩相依为命。
2006年,吴某进入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他的母亲谢某在这里任教历史;2009年,他以437分、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入福州第一中学;2012年,吴某通过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提前录取,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大学后,吴某的网络痕迹,也几乎全部与表彰有关,大一、大二均获廖凯原奖学金,GRE分数居全球前5%。
“嗨,李赫!他上前拍拍肩,声音很大,笑得爽朗。这是他特别的招呼方式。”大学同学李赫(化名)记得,每一次见面,吴某都会热情打招呼。李赫回忆,有次洗澡忘拿钥匙,回宿舍时房门被锁,他向旁边宿舍的吴某求助。吴某随即递来自己的外套,还跑下楼找宿管借钥匙。“当时宿管不在,他还等了很久,对朋友耐心、热情。”
吴某高中同桌王华东(化名)记得,高中时,吴某几乎每晚都和母亲通电话。大学期间,两人曾一起住过几晚,他仍一如既往地每晚和母亲打电话。吴某初中老师黄小梅(化名)称,每逢三八节、教师节,吴某即使上了大学也会发去祝福短信。“他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孩子,不然不会这么惦记老师。”
然而,警方贴出的悬赏通告却让大家看到了吴某的另一面。福州市警方发布的一则悬赏通告称,今年2月14日,警方发现一名女子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22岁的儿子吴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接近福州警方人士透露,作案现场布置缜密,涉嫌杀人后还曾以母亲的名义借款一百多万元。
来自福州警方内部人士的消息称,犯罪嫌疑人吴某作案后,封死了教职工宿舍,并将母亲尸体放在床上。尸体用塑料层层包裹,并在每一层缝隙中放入了活性炭等吸臭。此外,他还在房间内安装了监控,并且连接了电脑。
目前,这一惨案的具体案发时间以及作案方式依然成谜。有消息人士称,通过对吴某的支付宝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发现其在2015年6月底用支付宝购买了刀具、防水布、塑料布、隔离服、医生护士服等,其中仅刀具就购买了菜刀、手术刀、雕刻刀及锯条等多种。之后,他又通过支付宝数十次购买活性炭,十数次购买塑料膜、真空压缩袋等。
而关于吴某的行踪,至今不得而知,警方仍在全力抓捕。据吴某的多名同学、朋友称,他的QQ空间已经无法访问,微信朋友圈也删除了全部内容。他的人人网内容更新也停留在2014年5月14日。
中国妇女报记者在吴某的人人网主页上看到,其分享的多是与学习相关的资料信息以及一些幽默段子、图片。而早前有媒体报道的,捕捉到多条表达对母亲的爱意的信息,也已了无踪迹。只剩下2013年3月6日转发的一张照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坐在一盏油灯下,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条,配文是“如果拿你身上20斤肉换取母亲的十年长寿,你愿意吗?愿意的请转发”。而该信息下面显示的最新评论是:“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把你最亲的人杀害了”。
从“扳机效应”看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从昔日的复旦投毒案,到今日的北大学子涉嫌弑母案,从北京邮电大学24岁研究生毫无征兆地跳楼自杀,再到史学天才安排好“后事”后从高楼纵身跳下……这些被很多人视作“人生赢家”的高才生何以选择了令人讶异又悲愤的命运?
下面几组数字直接或间接与年轻人相关,却容易被忽略:一是麦可思对中国部分高校2014级大学新生的研究显示,超七成新生遇到适应性问题,其中超四成新生表示学校没有帮助其缓解过遇到的问题;二是当前中国抑郁症发病率已达到6%,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更是达到3000万人左右,但只有不到10%得到专业救助和治疗;三是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曾和武汉六所高校进行合作,对5972名大学生进行中国大学生自杀意念调查,结果显示,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到16.39%。
显然,以上这些数字的背后,或多或少地对应着校园内潜在的各种风险。今年两会期间,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议题,也一度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看重分数、升学率,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对此,福建省妇联婚姻家庭指导中心心理顾问詹锦华认为,“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与维护非常重要”。
有消息称,2013年暑假,吴某曾告诉挚友孟川(化名),觉得大学很压抑,没有能够说话的朋友,想自杀。当时经过开导,他说好多了。而在吴某老家莆田市仙游县,有知情人士透露,吴某的四个姑姑中,多人患有精神疾病:三姑神志有些不正常,两个小姑则有严重的精神病,其中四姑至今住在精神病院,五姑20年前便已是精神病一级残疾,一直需要由老人(吴某的奶奶)照看,只有大姑精神正常。
有人推断,吴某涉嫌弑母,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其遗传了家族精神疾病;另一方面,吴某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不利于其身心健康,长此以往也有可能因耳濡目染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形成精神障碍。如山东省烟台市网友“惠风和畅”认为:“亲人里有这么多精神病人,意味着他得精神病的概率很大,遇到一些重大打击(他父亲过世),就有可能诱发。”对此,詹锦华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无论是精神疾病还是心理疾病,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影响更大。“遗传有一定原因,但在共性因子上只占25%左右,75%是靠后天能力的培养,即后天的作用有很大的潜能和空间。”
詹锦华给中国妇女报记者分析了“扳机效应”的例子:健康的概念涉及躯体、心理行为、社会能力三个方面,遗传因素虽不能更改,但健康的行为、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阻止或最大限度地延缓疾病的发生。“假设父母亲都是重性的精神病患者,那么就像遗传到该孩子身上的一把枪,而该孩子的心理素质又特别差,那就遗传了一颗子弹,但是有枪和子弹不等于就会扣动扳机,只要增强孩子每一次的抗挫折能力,增强其维护自身情绪的情商和水平,他每次想扳动枪和子弹的时候都没有扳动,没有按下去,那这种现象就没有发生。”
“不管是校园霸凌现象,还是留守儿童抑或是其他有问题的孩子,如果我们社会更关注每个孩子,父母亲更关注家庭教育,更注重亲子关系,让孩子能够体验幸福,获得幸福感,能够控制情绪,能够不产生焦虑抑郁,孩子就会朝着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去成长。”詹锦华说。
有报道称,2015年7月11日,吴某曾和母亲因琐事发生口角纠纷。而到底因何发生争执,人们却不得而知。
过去有很多因爱生恨伤害亲人的案例,如温州有个小孩,父母亲叫他做作业,他一怒之下拿起锤子把母亲给敲死了;上海有个去日本留学的孩子,在机场将母亲捅了几刀……分析以往的多起家庭悲剧,詹锦华说,“爱与恨只是一步之遥”,当前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孩子只知道读书,知识面窄小,不懂得做人、做事,最终出现高智商低情商,导致一系列社会惨案等悲剧发生。“家长要不断关注和满足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不同的精神需求,要强化和谐的亲子关系,不断提高素质教育,使孩子的智商与情商达到同步发展。”
“虎爸狼妈”式教育呼唤传统文化回归
北大学生涉嫌弑母一案,无疑让人们的道德底线再次受到挑战。社会舆论普遍倾向于,如此极端的案例不仅仅是一场家庭悲剧,某种意义上更是一场社会悲剧甚至教育悲剧。
连日来,在微博、微信以及各大媒体网站对“北大学生涉嫌弑母案”的集中报道中,网友评论(留言)中提到最多的还是——“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再次引发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沉痛反思。
“年轻一代人格的扭曲,是中华民族最可怕的精神雾霾。高才生涉嫌弑母,让我们对今天年轻一代的成长有太多痛彻的反省,对他们的现状有诸多揪心的反思。一直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在过度传播‘成功’的理念,社会偶像、明星、楷模等太多急功近利的熏染,过于物化的宣传在污染着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心灵。”3月14日,福建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志愿者谢宝平对中国妇女报记者感慨道。
北大学生涉嫌弑母案也让最近朋友圈一位北大“虎妈”的教育方式引发热议:一位北大毕业的“虎妈”为9岁孩子制作每天学习18个小时的作息时间表,“小P孩”每天从5点起床,一直要各种学习到23点才能睡觉。对此,谢宝平认为,“虎爸狼妈”式的教育,可能教育出学业优秀的孩子,但同时也可能在孩子心里培育出“虎狼”的品格,这是性格投射效应。
据了解,“投射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现象,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往往以自己的心理去揣度别人的心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的头上,这种现象尤其见诸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比如,家长自己是学医学的,也希望孩子将来从事医学研究;家长在美术上颇有造诣,也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画家;家长不喜欢看电视,自然不希望孩子多看,认为看电视是浪费时间,不如多阅读一些书籍等等,这些都是把自己的好恶和意愿投射到孩子身上。
“长此以往,忽略了孩子的品德、人格的培育,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普遍功利性较强。当爹妈的或许当初浑然不知,当面对悲剧发生时,才懊悔不已。”
反思该案例,谢宝平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小学要抓细,中学要抓深,大学要抓重。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先学会做人,从小注重为人,知道‘百善孝为先’等传统美德,长大后,他们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坚,形成人人善良为本的社会风气,在人人真诚利他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获得自己生活的丰盈。”他同时呼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除家长自身要加强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外,学校老师、教育主管部门等应该倒逼,要创新方法,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交流互学,形成广大家庭参与的良好风气。
“这是我11岁的小孙女,前天我们带她去郊外公益植树,挖土坑、种树苗、培土、浇水等,这一系列过程我们都尽量让她自己完成。这是她9岁时,参加某公司给妈妈洗脚的一个活动……”谢宝平翻出一张张照片,向中国妇女报记者分享了其小孙女成长过程中充满“爱”的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谢宝平认为,家长要用心、留心、倾心,尤其在孩子1~10岁要多关注其人格的成长,“关注孩子正能量,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及时拍照,有意识地记录下来,如把做好事的照片贴在家里,让孩子天天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在心里播下爱的种子并生根发芽。”
“陪伴孩子,就是人在心更在,就是大人蹲下身子,走进孩子心里,与孩子共同成长。”谢宝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