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袁鹏
“我常常忘记了自己已经80岁,我的心态很年轻,这种年轻的心态应该和我在敦煌12年的经历有关!”初次接触著名雕塑家何鄂,她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画中的一个人物:庄严、凝重。但一开口,她则是很亲和的,语速较缓但清晰、流畅,像潺潺的溪水,是一种清新而舒服的感觉,这就是初见何鄂的印象。
何鄂原籍湖北,她的名字中的鄂字就代表了这个意思,1937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的何鄂被分配到甘肃省美术服务社工作,1960年何鄂来到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1962年,何鄂来到了对她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敦煌研究院。
对于学雕塑专业的何鄂而言,敦煌研究院的工作让她找到了雕塑专业的归属感。
何鄂说:“在敦煌12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摹制彩塑,通过摹制做研究!”
这样长年累月的摹制工作,对何鄂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艺术积累与沉淀,为她后来的雕塑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何鄂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有一天,她突然有了一种顿悟。
那是在摹制一座洞窟里的彩塑天王的时候,摹塑完第一身天王后,在摹塑第二身天王的过程中,她意外发现,在这两身貌似相近的天王身上居然有13处不同的地方,这个发现引起了何鄂极大的兴趣,在那一瞬间她忽然发现,她正在读懂千百年前的那位雕塑家。正是通过这些细微的差别,她和消失在历史深处的那些敦煌雕塑家们开始了心灵、艺术的对话,她说她仿佛感受到了千百年前那位雕塑家的诉说,这样的感觉令何鄂非常兴奋。
从此以后,何鄂开始认真分析每一身雕塑的不同特点,从这些特点中寻找、领悟那些古代雕塑家们的才华和艺术。
而另一次顿悟是在古都西安的一次艺术活动上。何鄂看到自己在敦煌摹制的几幅作品被收存在了活动的一本画册中。同行们欣赏着自己摹制的敦煌雕塑时,何鄂蓦然间有点沮丧,“尽管现在的雕塑家们可以把古人的作品临摹得非常好,但这种艺术的光芒是属于古人,而不是我们的。”
她开始觉得,作为艺术家,应该寻找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时代和使命。而那些历史深处的艺术家、我们的祖先,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或者说遗产给后人留下的密码,这个密码就两个字:创造。
她说:“如果我们不去寻找,就创造不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创造精神,这也可以说是我从敦煌艺术中寻找到的我们民族的精神。”
坐落在甘肃兰州黄河岸边的黄河母亲像是何鄂雕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件享誉海内外华人世界的雕塑作品。“黄河母亲这个作品的创作是很自然地流淌出来的。”何鄂这样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
何鄂说:“因为敦煌,我的人生被定格在了雕塑创作中。”
20世纪70年代,因为家庭的关系,何鄂回到了兰州,在甘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1994年何鄂辞去研究所的领导职务,创立了甘肃何鄂雕塑院。
几十年来,何鄂创作的上百件作品散布、坐落于全国各地。2015年,她创作的黄河母亲雕塑还落户到了宝岛台湾。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何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她同时也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近些年她还热心于慈善事业。但何鄂说,在她的心里,能够回报社会和自己的,唯有雕塑。
“祖先的艺术激活了我创造的基因,前人的推动给了我力量,创作中我始终是愉快的,我一点不累。”
80岁的雕塑家何鄂就是这样的状态,她的心声仍旧让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