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蓓
“环境问题是条红线,必须守住,可不帮农民的秸秆找到‘出路’,单靠行政命令‘一禁了之’,不光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且常常仍是‘堵得住田间,禁不住地头’。堵不如疏,关键是要给秸秆找到一条‘出路’。”今年,多位代表委员带着老百姓和基层干部的期盼建议,来到全国两会。
秸秆,“想说爱你不容易”
“现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抢收抢种都忙不过来,哪还有人手、时间去打理满地秸秆?即使收起来运出去也没多少‘用武之地’。”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基层的刘琴帮农民说了句话。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农业产生秸秆7亿多吨,很大一部分都被农民焚烧在田地里。
单纯的“禁”,其实也难以实现。“猫捉老鼠的游戏每年都在上演,”来自山西的栗翠田代表也替基层干部叫了苦。“县、乡、村三级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防死守,有的干部甚至睡在田间地头不回家。但今天不烧、明天烧,集中不烧、分散烧,最后还是烧了。”
巨大的行政成本,也让“禁烧”难以为继。全国人大代表杨先龙带来了湖北的一组数据:2014年,湖北省荆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试点,两年来市区两级共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2015年全境禁烧,全市共安排预算8348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禁烧工作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
在农言农,研究如何变废为宝
“在农言农,秸秆的用途我这个农民也略知一二。”栗翠田代表从如何高效利用秸秆说起。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少说也有7亿~8亿吨,利用好是一大清洁可再生能源,是一大笔财富。”在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变废为宝上,杨先龙代表的建议与栗翠田不谋而合。
建议政府加快推进解决秸秆科学利用研究的力度,创新发展,促进我国秸秆生态产业链条的形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就现阶段而言,如果不能提高深层次的秸秆开发利用,可先搞秸秆粉碎还田,据测一亩地的秸秆还田后,可顶一袋尿素的作用,且持续三年全部还田,要超过一袋尿素的肥力,并且有机绿色,为农民带来不少的收益;建议中央、省两级财政设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按每亩耕地30元的标准,对粮棉油主产区实行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生态补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农机具补贴力度,由现行30%左右的国家补贴率提高到50%,以鼓励农民购置和使用先进实用的秸秆利用机具。
“全国各地已经探索、积累了一系列秸秆利用的新途径、新做法、新经验,但是这些途径与做法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把脉“秸秆利用新途径缺乏统筹安排”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车黎明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实施“秸秆综合利用三步走战略”,即设立秸秆综合利用实验区;将实验区的经验、模式推广到全省;将经验、做法实现全国范围的全覆盖。
车黎明认为,首先要对秸秆的利用方向进行“配额分配”,其中还田数量可考虑为50%。根据利用配额,分不同应用方向,如发电、饲料化等方式进行秸秆的利用,直至将该区域的秸秆全部“吃掉”。
他同时建议,支持秸秆还田、收集、打包等方面农机的研发与生产,完善农机装备。对生产颗粒燃料的企业给予扶持,按农用、居民生活用电电费标准收取,可降低生产成本30%左右;把秸秆饲料化与有机肥料化等措施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通过利用秸秆,发展畜牧养殖、有机高效农业。争取到“十三五”末,彻底解决我国秸秆的资源化利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