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鹏
今年的两会上,“部长通道”的变化引人注意。
“部长通道”长度不足百米,由于是国务院各部部长们进入大会堂的必经之路,每年两会都成为记者拦访部长们的“战场”。这些年来,“部长通道”上发生的变化耐人寻味。
记得在2013年以前,每当有部长出现,“部长通道”里记者们邀请采访的呼喊声便会响成一片,但并不是每位部长都会停下脚步,为此,记者们会推选出几位女记者越过隔离线帮大家邀请部长受访,有的女记者因为拦下的部长多而得到了“拦部姐”的雅号。
而到了2014年,“部长通道”里便出现了专门帮记者向部长们发问的工作人员。到了今年,“部长通道”俨然成了部长们主动发声的第二个新闻发布会场。据媒体报道,以往记者“死缠烂打”拦部长接受采访的场景今年变成了部长们主动站出来回应关切,还出现了一次有10多位部长排队等候记者采访的“盛况”。面对“敏感问题”,部长们也毫不回避,甚至主动爆料,成为两会的一道风景。
从被记者们围追堵截,到主动发声,“部长通道”里,部长们应对媒体的态度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而据媒体报道称,今年两会前,李克强总理也特地要求国务院各部部长、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要积极回应舆论关切”,强调现代政府须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关切,各部门要主动释放公众期待的信息,坚定社会信心,给市场一个明确的预期。这一切,充分体现出政府与舆论的互动越来越成熟,倾听民意、回应热点的意识在越来越强。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这一切都要以有效的信息公开为前提。没有必要的信息公开,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就无从谈起。只有信息公开了,才能构建透明政府,才能保障公民参与;只有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关切,公共政策才能显示民意,政府才能赢得公信力。
政府部门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也是使“大道消息”胜过“小道消息”的重要手段。在一些重要的社会关切点上,如果权威渠道没有及时发声,就容易滋生“讹传”,只有真实坦诚地公布权威信息才能正确引导公众舆论。今年的两会上,交通部部长便在“部长通道”里对拥堵费传闻进行了回应,人社部部长也指出了网传的延迟退休时间表的谬误,充分体现了权威声音“澄清是非”的传播效果,满足了媒体和公众的新闻渴求,赢得了公众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政府主要负责人带头接受媒体采访,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有助于让政府政策透明,让权力运行透明,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信得过,是政府转变政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方面,“部长通道”已经为各级政府部门作出了榜样,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更加重视与媒体和民众的良性互动,以更加“可见”的方式建设好“透明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