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记者王蓓 发自北京 大白兔奶糖、光明牌冰淇淋、上海机床……在很多“70后”“80后”的记忆中,这些镌刻着“上海制造”印记的“老字号”品牌,都代表着“品质”和“荣光”。
而当下的现实是,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工人缺乏,让上海“老字号”品牌风光不再。“如今机器人很智能,但有可能一旦机器人坏了,连一个维修人员都找不到。”3月3日,上海代表团举行首次网议,七位代表与网民在线交流,把脉如何重塑上海“老字号”品牌。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党支部书记、高级经理徐小平最近就碰上了“机器人坏了”的情况。“机器人是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中方人员并不掌握维修技术,最后,只能直接撤下旧机器,换了台新机器。”徐小平说,缺少面向智能制造的服务型人才,是上海制造的“老字号”在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问题之一。
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上海品牌的重塑有太多事情要做,而‘人’是所有问题的落点。”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表示,上海要创新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变革、人才集聚三要素缺一不可,从高端人才到蓝领工人都应该拥有相应的舞台。
“现在的技能劳动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对技术工人知识结构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到高校调研后,徐小平意识到,当下的年轻人对这个行当兴趣不浓,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到位,另外,如今的职业教育也导致学生所学内容和企业需求脱节,造成当下的技能人才无法应对新产业的要求。“或许,高等教育作出相应调整,在大专、本科甚至于研究生的培养中,为应用型人才留出一定的比例才是解决之道。”徐小平认为,高校也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让学校明确企业的需求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