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陈若葵
近日,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白鹤小学六年级学生余晗睿的一篇600余字的作文迅速走红网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篇名为《父母之教》的文章以文言文的形式写就。由此,又一次引发人们关注是否让孩子从小学习国学这一话题。
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集中体现,是现代人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对象。近十多年来,国学启蒙班、国学诵读班、少儿国学班、童学馆、私塾等随处可见。特别是最近几年,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家长改变观念,不只重视孩子奥数和外语的学习,也开始通过引导孩子学习古诗文经典,培养孩子懂规矩、明事理,提升语文素养。
学经典孩子受益匪浅
6岁的黎皓(化名)参加北京国子监成贤国学馆少儿诵读班已有一年了,学习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内容。他的妈妈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儿子4岁时,朋友就给我介绍过这里,当时觉得孩子太小,可能无法学会那么深的知识,只是偶尔在家里教他读读《三字经》,没想到儿子很快就记住了。孩子5岁时,我们就送他来这里学了。跟小朋友一起读经,儿子觉得很好玩、很爱学,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毫不费力地就能背诵下来,虽然有些内容孩子当时不理解,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就能明白,并渗透到日常的生活行为当中。”
据黎皓妈妈介绍,孩子诵读经典国学以后,懂事多了,喜欢看书,每天晚上母子俩都会一起读书,有一次黎皓还给妈妈讲了《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二十四孝故事,并说要好好孝顺她,自己都被感动得哭了。
读小学二年级的宋波刚上学时不大听话,偶尔还和家长对着干,不让干什么偏干什么。从一年级寒假起,妈妈给他报了个国学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宋波有了些许改变,对父母和老师交代的事情能愉快地接受、认真地完成了。吃手的毛病也改掉了,他还引用国学内容向妈妈道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知道自己错了,一定会改正。”
据了解,一些家长让孩子从小接触国学有多方面的考虑。他们认为,在学习和朗诵国学经典的同时,孩子也学习了优美的散文、古诗词,可为孩子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家长林先生表示,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任性、不懂得关心别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有很多内容涉及日常行为规范,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等,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口的语句时,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传统美德,培养良好的行为准则、人文素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部分家长更寄希望于语文课
虽然近几年国学的作用已普遍为家长所认可,送孩子到国学班的父母也日渐增多,但是,还是有不少家长希望孩子的国学学习能纳入语文学习之中,在学校教育中完成。
吴女士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在幼儿园阶段,曾上过国学班,但上学以后就没再继续。吴女士说,儿子一二年级时,学习压力虽然不大,但处于适应阶段,加上每天还得练习拉小提琴,即便每天有点空闲时间,就让孩子玩玩,放松一下。儿子三年级以后,每天的时间安排得就比较紧了:白天上课,放学回家写作业,想要学得好一点还需要上课外班,周末学小提琴和游泳,寒暑假还想带儿子到外地旅游,走走看看,已经没有时间去学习国学了。所以,特别希望孩子能在学校的语文课上多学一点,在平时的作业中巩固一下。
“如果现在的学校教育里能有更多国学内容,那家长少了很多纠结,孩子也可以早一点了解国学。”吴女士的态度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观点,在面对国学教育这个“软实力”和分数、学历、特长这些“硬指标”时,他们在努力寻找平衡。
不过,家长们的这个愿望,在日渐深化的教育课程改革中得以一步步地实现。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注重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一些中小学将国学列为校本课程,而教材的修改也在进行当中。
据了解,目前中小学普遍使用的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文言文篇目的数量。负责主编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负责人曾透露,北京市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教材都增加诗词内容。北京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由原来的6~8篇增加到现在的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据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介绍,最新的小学语文修订版教材中古文和古代白话小说课文比原教材增加了两倍。七到九年级修订版教材中国学篇目所占比重约增至35%,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约占全部选文的48%,比原教材增加了15%。这些选文凸显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每册设立两个古代诗文单元,把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40首古诗、21篇古文全部编为课文。在此基础上,该教材还开发了诸如书信单元的《古代书信二则》,章回小说单元的《君子国》《明湖居听书》《黄蓉智斗书生》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
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经典
孩子是否喜欢阅读经典,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语文学习,另一方面也与家长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余晗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父母之教》中写道:“伴,人之情也。读书,明理也。习惯,所以修身养性也。此皆父母之教也。”余晗睿说,从五岁起,爸爸每晚给他讲《三字经》小故事,并在父母的引导下,开始接触国学古诗词。年龄稍大一些,他每晚会抽出一个小时阅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观止》等书籍。可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丰富了他的文学修养。
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国学经典,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孩子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二年级学生小雨的爸爸说,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平时在家里,他也会和孩子一起背诵,其中涉及跟孩子生活相关的内容,他就将阅读背诵的内容跟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弟子规》里有句话“宽转弯,勿触棱。”讲的是走路的时候不要碰到棱角,转弯的时候要宽着转,否则会撞到身体,甚至受伤,这是告诉孩子要爱惜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爱护身体就是尊重父母。“这些国学经典里把行为规范讲得非常具体、透彻,帮助家长解决了很多教育孩子的问题,即使孩子可能不太懂,但经常强化,肯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培养孩子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言传身教。因为,父母的兴趣将直接传递给孩子,亲子共读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不过,家长的陪读是有方法的。这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良好的读书环境能给孩子带来身心的放松。诵读时,家长要掌握好自己的语速语调,并且鼓励孩子模仿,无论孩子读得好不好,都要不吝赞许,这种赞许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吻,甚至是一个微笑。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时候,家长不用刻意给孩子讲大道理,只做给孩子看就行。如果家长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孩子天天看着大人都在阅读,自己想不喜欢读书都难。
家长为孩子挑选国学篇目时,更要“去其糟粕”。如《三字经》中的“夫妇从”带有较浓郁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痕迹,家长要告诉孩子,现在社会提倡的是男女平等,夫妻双方应和睦平等地相处。又如“父母责,须顺承。”父母的批评需要虚心接受,但是,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如果父母批评错了,孩子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教孩子学经典,一定让他们学到其中的精髓,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