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涤明
“3·15”前,记者采访发现,广州市出租车市场乱象多,强行拼车、翻倍要价情况比较普遍。在白云机场出租车候车区,乘客排起了百米长龙,多名执法人员在场维持秩序,看似井然有序,但仍有不少司机试图“顶风作案”,想尽办法“多捞一笔”。而当执法人员在凌晨2时陆续离开后,的士司机更肆无忌惮地拉拢拼客、漫天要价,市民打的变得难上加难……(2月23日《新快报》)
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这样的轨迹并不是哪个地区的专利。出租车市场之所以走不出“治理、反弹”的循环,主要问题未必是政府监管无力,而是因为市场自身的问题。拒载、强行拼车、漫天要价,根本原因在于出租车供不应求。你上菜市场买菜,摊主们都会竭尽热情地把你吸引到自己的摊前,希望你能成为他的消费者,不但服务热情,而且乱要价也很少见,这是因为,菜市场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经营者若违反游戏规则,会被自然淘汰出局。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除一些特殊领域,大部分商品和服务实行的都是市场机制,而城市出租车与公路客运领域则成了极少未彻底放开的市场之一,市场供应一直实行行政审批制,以至于因为审批严格导致一照难求,出租车许可证居然在很多地方都成了有价物,“黑市”价格畸高。
官方的说法是,出租车数量一旦放开,市场会乱。别的市场放开了没乱,为什么出租车市场会乱?实行严格的数量管控,难道不会乱吗?并且,黑车在任何地方恐怕都没有完全杜绝,部分原因是“市场的归了政府”, 市场供求关系平衡不是“行政许可”能调节的,它本应由市场来自然调节,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
去年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长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对出租车进行数量管控,主要考虑消费者、经营者等各方利益,寻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其实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本来应该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或者说,也只有市场具备这种功能。而各地出租车市场乱象屡治无果,治理与反弹成了“猫鼠游戏”,或许正是违背市场法则的结果。
“3·15”前媒体曝光了广州出租车市场乱象,估计会引发执法部门的“严打”,但严打过后会是什么情况,公众几乎都能预测到。宁波正在研究解除出租车数量管控,并将逐步取消“份子钱”,其他地区也应该尽快转变观念,在简政放权上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