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2月20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军旗飘飘 用忠诚完成对生命的礼赞 边检口岸守岁一家人 军恋的味道就像一杯卡布奇诺 当俄军炊事员要学做至少150道菜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忠诚完成对生命的礼赞

——武警水电一总队三支队搜救中队履行职责使命纪实

武警水电三支队救出唯一一名幸存者田泽明 王伟/摄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徐旭

□ 齐明宇 谢鸿宏 辛世冠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2015年12月23日凌晨3时,深圳光明新区“12·20”滑坡抢险现场,随着生命探测仪上的小红点越来越明显,武警水电一总队三支队搜救中队现场沸腾了。3小时后,唯一的幸存者19岁的田泽明成功获救。此时,距滑坡事故发生过去了67个小时。那张被称为“生命的握手”的照片瞬间感动无数网友,获得万千点赞。隆冬时节,我们走进英雄的中队,感知他们用忠诚履行使命的心灵交响。

任务转型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的出现都要经过阵痛一样,组建救援中队也经过了一次思想和胆识的交锋。”支队政委李祥星如是说。

时光追溯到汶川大地震,当担负抢险的官兵听到那些失去亲人后悲痛欲绝的哭声,难过之余他们感到十分尴尬,水电部队没有搜救装备,常常是在兄弟单位探测仪的指引下实施救援,而大型装备转换、机动十分不便,稍有耽搁就会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每当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首要任务是搜救生命,如果有自己的搜救分队就好了。”总队和支队党委同时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面对组建救援中队的提议,不少人还是提出了顾虑。抢险、抢通、抢修才是部队的强项,用自己的弱项去和专业救援部队较量,万一砸了“牌子”怎么办?况且,救援课目在整个水电部队没有先例,既无装备人才,更无现成经验,今后该怎么发展?

恰在此时,水电部队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战略部署出台,部队随即提出三年顺利完成市场向战场转型。“任务转型要紧贴使命拓展!”

2013年8月,搜救中队正式挂牌。

站在鲜艳的队旗下,中队官兵感到了骄傲,更感到了如山的压力。第一周训练,就让中队两名主官胆战心惊。当大伙用使惯了推土机和挖掘机的手去操纵切割机时,由于定位不准,折断的切割片把官兵划得遍体鳞伤。

没有新装备怎么办?

他们提出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理念。全地形地震救援车是德国生产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设备,它组合了155件(套)救援设备。“抬脚就要高起点,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了把一流的装备配备到中队,他们多次到地方政府汇报,反复争取地震局领导的支持,最终将这台价值850多万的“杀手锏”装备请到中队。与此同时,他们深化军民融合模式,依托社会化保障,做到了中队闻灾而动,所需资源一次性覆盖到位。

为了把中队建成应急救援“尖刀中队”,他们开始打造软件、硬件两只“风火轮”。中队组建不久,国家地震局要挑选一批业务骨干赴新加坡参加培训。

“我们选最优秀的官兵参加!”经过考核选拔,江啸和何礼双两人脱颖而出,获得走出国门的“入场券”。回来后,他们两人各带领一个组,半年后中队单兵救援能力得到提升。

4年来,中队先后选送20多名官兵到北京、兰州等地参加培训,涌现出探测、心理、结构等一大批身怀绝技的专业尖子和工程师,摘取20多项比武桂冠,成为高空、水上、城市、地震等各类搜救专业领域的“排头兵”。

聚焦实战

指导员蒋昊楠忘不了那次“走麦城”的经历。

2014年4月,蒋昊楠带领官兵参加驻地组织的抢险救援演练,这是他们组建后第一次亮相,台上坐满了前来观望的军地领导。随着红色信号弹升空,模拟搜救开始。当信心满满的官兵安装好雷达生命探测仪后,屏幕却是一片空白,无论怎样移动位置,代表生命迹象的图像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看着兄弟单位交出的优秀答卷,蒋昊楠羞得满脸通红。这次考核,中队在17家参演单位排名最后。

“平时不托底,关键时刻就垫底!”中队前方集训人员和后方官兵同时召开反思式检讨会。从此,他们体能、技能、心理一个个地练,搜索、顶撑、破拆一项项地过,展开全员、全时、全域大练兵。

中士胡佺有恐高症,曾经连400米障碍的云梯都不敢上,他天天跑楼顶想象高空救援场景,最终破除了心理障碍;上士王伟对绳索救援掌握不好,他天天练绳结捆绑自己,终于掌握了绳索救援要领;中士殷流波创新简式担架快速成形法,将时间缩短到5分钟。

去年5月,支队长王永兴检查训练时发现了问题:一些官兵练习雷达生命探测仪搜救时,竟把手机装在假人的口袋里,而手机的波段与人体发出的声波有所不同。

“我们搜救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不是假人!”王支队长立即对这种“仿真式”训练叫停,同时在中队全面掀起实战化练兵热潮。

“灾害就在身边,灾害随时发生。”这两句话成了官兵打牢危机意识的座右铭。如今,打开中队训练周表,会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创新“秘笈”,不少训练地点都是“机动”。原来,哪里有施工爆破,哪里就是他们的训练场;哪里有残墙断壁,他们就在哪里摆开战场。

去年7月,中队拉练经过一处拆迁的居民楼,废墟遍地与地震后场景十分相似。中队长王立胜眼前一亮,随即吹响紧急救援的哨音。他在不告知具体任务的情况下,让官兵进行无目标、无特征、无数据搜寻。探测、破拆、顶撑,每个流程都按实战进行。班长王伟做顶撑时,手臂碰出了血,直到救出第一个人,他才知道这是一次演练。

宝剑锋从磨砺出。他们着眼总队提出的数据、指挥作战和技战法研究“三中心建设”,对10余种装备进行革新,3种技战法经验被上级推广,实现了抢险与救援的完善结合。

首战用我

这是一次争分夺秒的生命大救援。

2014年3月,正在建设的南宁地铁1号线西乡塘站,因雨水冲刷导致施工区域覆盖式塌方,2000余方泥土掩埋了整个洞口,3名来不及撤出的工人被埋。

险情就是命令。当官兵们赶至事发现场,发现一根直径2米的水泥柱涵管把洞口牢牢挡住,有人断言已无生命迹象的可能。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通过现场技术分析,官兵们认为水泥管破坏面积虽大,但从受力点来看,还存有一定空隙,被困者应该有生还可能。

“轰隆!”通过生命探测仪的信息,官兵们选择了一个区域组织破拆,迅速展开搜救。4小时后,第一名被困者的呼救从通道口传出。不到6小时,3名被困者全部救出。中队一战成名,被当地政府和群众称赞为“奇迹救援队”。

灾害现场就是战场,练兵就为打胜仗。中队官兵在一次次实战中不断淬火。逐步摸索出人员搜救、混凝土破拆和钢筋切割等课目连贯组织实施方法,探索出“定位搜救三步法”,大幅缩短了搜救时间。他们按照实战标准总结出23种不同条件下的生命迹象探测方法、12种快速破拆小技能、6种心理疏导小常识,在每半年一次广西地区搜救部队联演联训中荣获“三连冠”,成为当地专业搜救的“王牌”。

同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造成红石岩堰塞湖告急,数千名群众生命危在旦夕。“让救援中队上!”关键时刻,上级首长定下作战决心。这一次,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科目“水上救援”。

首战用我,务必首战全胜。贺椿焕、马凯古、吴宏舟、苏联升4名冲锋舟手刚刚集训回来不到两周,他们从没接触过实战的考验。此时,湖面遍布着大量漂浮物,螺旋桨因与杂物碰撞使方向舵左右摇摆,难以控制。更危险的是头顶不时飞落的巨石,随时可能造成舟毁人亡的悲剧。困难重重没能阻挡四位小伙子为了人民不惜献身的血性,他们在坠落的巨石中灵活躲避,在一堆障碍物中“见缝插针”。连夜奋战,他们往返百余次,成功转移四千余名被困百姓,在规定时间内将千余箱炸药送上坝体,被誉为红石岩“四勇士”。

近年来,中队官兵先后在南宁轻轨塌方、鲁甸水上救援、深圳滑坡搜救中屡建奇功,用忠诚使命完成了对生命的礼赞。面对未来复杂险峻的多样化救援,英雄的中队必将继续交出合格答卷。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