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江平
“我们是一群飘在路上的浮萍,有根,但到处走。”大年初三,在新疆西北边城额敏县,一群高中同学相聚在一起。从事旅游业的班长荆历梅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作为“70后”的同学们,他们都是生在新疆的疆二代。40多年前,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来到边城扎根成为疆一代。饭桌上,家乡这个词很清晰地印在每个人心里,又都各不相同。相同是因为大家都出生在额敏,不同是因为各自的祖籍又都不一样。有相同的文化、家风,又有着不同的文化、家风。
在村里当支书的高记平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他的父母是河北人,40多年前来到新疆这个边城乡村,当时村里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大家相处融洽,有事都会互相帮助。40多年来,乡村巨变,人均收入从最初的几百元到现在的人均5000多元,翻了十几倍。
在巨变的同时,大家对家乡的概念也与以往不同。“家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家在哪里家风就传到哪里”,这成为很多疆二代的普遍想法和做法。
高记平说,如今,国家给村里修了柏油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投资近400万建起了办公楼,房子全从土木结构变成了装修现代化的彩钢抗震房,汽车普及70%的家庭。但村里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疆二代为了孩子的教育陆续离开农村,来到城市,村里千余口人,300多户,如今冬天能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就不错了。
对于高记平说的这种现象,来聚会的同学都感受很深,对额敏这个有着20多万人口的县城来说,城市人越来越多,农村人越来越少,家乡的概念在扩大。
年近70岁的张恒祥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说,他祖籍在山东与安徽交界地带,家风里有山东和安徽文化,尊重长辈,爱护幼小,这些家风和文化,会根植在孩子们的骨子里,很好地融合传承。他希望孩子们跟他一样,走出乡村,带着家风和文化去闯更广阔的世界。但张恒祥想,如果农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无所忧,以后大家还是会回到农村来养老的。
不管是走在记者的祖籍安徽巢湖的乡村,还是走在新疆额敏的乡村,许多受访对象都有同样的体会:儿时的印象里,村落很大,人也特别多,可如今,村落里的人烟是这样的稀少。
可是无论怎样,这里都是我们的故乡,不管我们的人在哪里,我们都会将家乡的文化和优良的家风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