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夫妇向中国妇女报记者讲述自己的家风家教故事。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党柏峰
我的故乡地处渭北高原,接壤陕北,因一条静静的小河得名为白水县,古称彭衙。我的家乡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仓颉造字、杜康造酒、雷公造瓷、蔡伦造纸“四圣”文明源远流长,尤其是根植于厚重传统文化的家教家风,堪称县域文化的至宝和县域文明的基石。
或崇德向善,或仁爱报国,或诚实守信,或宽厚和睦,或尊老爱幼,据陕西省白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隋晓会向中国妇女报记者介绍,自2014年开始,白水县委县政府就注重挖掘全县家教家风文化内涵,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截至目前,全县经过基层评选出以普通农民为主体的1147户好家庭,103户典型,其中70岁以上的占60%。他们平实的家教故事,无不令讲者动情,听者动容。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王毅家庭就是一个缩影。
天空湛蓝,年味十足。在县城环城路一处居民院中,我们找到了年已80岁的王毅。整洁朴素的客厅里,绿植盎然,四壁书香。执教23年,从政12年,关工委18年,精神矍铄的王毅动情地向中国妇女报记者讲述自己的治家之道。
“这是公共财物,不能拿。”王毅至今清晰记得父亲的一言一行,“那是‘文革’时期,父亲被遣返农村。从单位搬家时,我顺手将一把斧头放到行李中,他发现后立刻拿了出来。”在他印象中,父亲虽是个民主人士,但是律己意识极强,一生做事严谨、做人清白。落实政策后,父亲将没收家产返还折成的现金,一分不留,全部捐给了村上建学校。
贤妻良母,与人为善,是王毅对母亲一生的评价。“我的母亲是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但是她睦邻友善,乐善好施,利用略懂医学的特长义务帮助贫困群众,对我们这些子女影响颇深。王毅家本来就有6个子女,日子过得不甚宽裕,但是亲戚谁家的孩子没有了娘,母亲依然收养。她一生收养了三个女儿。”
我老家有一个陋俗,出嫁的姑娘不能在娘家过大年。有一年除夕前夕,本村一个出嫁女身怀六甲,即将临盆,娘家人拒绝其将孩子生在娘家。帮忙接生的王毅母亲看到这,二话没说,硬是不顾众人反对,将娘俩接到自己家伺候了一个月。“在我们子女眼中,这是母亲无声地向旧礼教习俗开战。”
“要盼你能给别人,不要盼别人给你。”婆婆嘴边的这句口头禅,至今也让78岁的张亚萍不住地抹眼泪,“我从小缺少母爱,婆婆对我这个儿媳和女儿别无两样。有一次,自己在地里干活,婆婆蹒跚地来到地头送水,喝了一口,竟然是白糖水。”
“我们这个家庭就是一个统战部,我是统战部长,两个儿子是党员,两个女儿是民主人士,老伴是党外人士。儿媳妇和孙子们都是政协委员,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是我们的家庭原则。”
治家如治国,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当教育局长、副县长、县政协主席,王毅始终秉承父母立家之本:做人磊落,与人为善。
“领导多少人,就要容得下多少人的个性。”人是单位和社会的一分子,更是家庭的一员,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善于化解矛盾。
言及为官之道,王毅深有感触地说:“人品最值钱,为官做人,首先自己要尊重自己的人格,凡是行贿的人都是对你不尊重,没有人情可言。”
“儿女幼小时,重引导,儿女工作时,重商量;儿女成人后,重融洽。”对于子女的教育,王毅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依法治国,以情治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直至以恒。寓情以礼,化解矛盾。
“子女的电话是我们老两口最好的音乐。”今年八十大寿,王毅告诫子女,国家有规矩,该咋过,就咋过。单位上班的坚决不能回来,打个电话就行。这就是一个退休老干部的情怀。
“卧室大小三尺床,粗茶淡饭半斤粮。不求财富有多少,只愿一屋笑声扬。”
家庭和睦才是老人的长寿良药。这是王毅夫妇的理家心得,亦是国家和民族复兴之根。